Keywords 关键词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F and Adipose MSCs
心力衰竭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复杂关系
心力衰竭是一种由结构和/或功能性心脏异常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1 , 2
心力衰竭是全球日益加重的健康负担,尽管药物和器械治疗取得了进展,但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选择仍然有限[ 7–9
使用 MSCs 的细胞疗法是治疗心力衰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结果[ 10 , 11 ]。MSCs 是非造血、多能自我更新的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中胚层细胞类型的能力,并能转分化为外胚层和内胚层细胞[ 12 ]。重要的是,虽然 MSCs 在体外显示出心肌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内对抗心力衰竭的有益作用机制可能与旁分泌依赖机制有关[ 10 , 11 , 13–16
在这种情况下,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尤其值得关注。MSCs 最初在骨髓中被发现并得到最广泛的研究,但现在可以从包括脂肪组织在内的多种成体组织中分离出来[ 17 , 18 ]。脂肪组织中的 MSCs 因其在体内的丰富性以及细胞分离过程相对简单和安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1 , 19 ]。调控 MSCs 脂肪生成的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信号通路汇聚以调节一系列转录因子,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的几个成员,其中 PPAR-γ是脂肪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 12 , 18 ]。据报道,多种信号通路,如 Wnt/β-连环蛋白、Hedgeho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也控制 MSCs 的脂肪生成分化,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相关机制[ 12 , 18 ]。然而,脂肪组织中 MSCs 的天然功能似乎是脂肪细胞生成的主要来源[ 19 ],因此推测 MSCs 在肥胖中起主要作用。
然而,肥胖是心力衰竭(HF)的独立危险因素[ 20 , 21 ],这归因于脂肪细胞大小和数量的增加,而新的脂肪细胞被认为来源于脂肪组织中预先存在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池[ 18 , 22 , 23 ]。我们先前报道,MSCs 表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所有组分,RAS 在 HF 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局部血管紧张素(Ang)II 的产生在 MSCs 脂肪生成过程中增强,同时 AT 2 受体增加[ 24 , 25 ]。我们进一步证明,AngII 抑制 MSCs 的脂肪生成,而阻断 AT 2 受体则加速脂肪生成,同时减弱 MSCs 的成骨作用[ 24 , 26 , 27 ]。肥胖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对严重肥胖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侵入性减重手术[ 28 , 29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手术还可能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从而降低整体心血管风险[ 28 , 29 ]。在探索减重手术对肥胖患者的作用机制时,Chen 等人[ 30 ]发现,肥胖患者脂肪来源的 MSCs 和分化脂肪细胞中 RAS 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而这种上调在减重手术后患者中逆转。 考虑到 RAS 在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治疗肥胖可能通过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的脂肪生成来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
因此,RAS 在心力衰竭(HF)病理生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表明,MSC-脂肪生成-肥胖与 HF 之间存在联系,尽管这种关系可能很复杂。本文探讨了脂肪组织中 MSCs 与 HF 之间关联的最新证据,以及这种关联的相关治疗意义(图 1,关键图)。
The Obesity Paradox and MSCs in HF
肥胖悖论与心力衰竭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肥胖是心力衰竭(HF)的一个已知独立危险因素[ 20 , 21 ];然而,一旦诊断为 HF,肥胖与生存获益之间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肥胖悖论”的现象[ 31–33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MSC Therapy
脂肪组织来源的 MSC 治疗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许多临床前研究已经检验了 MSC 疗法在各种类型实验性心力衰竭模型中的有效性[ 10 , 11 ]。许多研究使用了骨髓来源的 MSCs;然而,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研究也证明了脂肪组织来源的 MSCs 在临床前体内治疗中的疗效。
Preclinical Studies 临床前研究
Mazo 等人[ 36 ]证明,在猪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经心内膜注射猪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ADSCs)可以改善左心室(LV)射血分数(LVEF)(ADSCs 组 LVEF 增加:18.04 ± 2.16% vs 对照组 8.02 ± 2.94%,P = 0.021),增加毛细血管密度(ADSCs 组 235.22 ± 53.28 个血管/高倍视野 vs 对照组 153.28 ± 29.3 个血管/高倍视野,P = 0.003),并在移植后 3 个月减少纤维化(ADSCs 组 47.84 ± 7.13% vs 对照组 57.79 ± 5.18%,P = 0.007)。Rasmussen 等人[ 37 ]进一步报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中,心肌内注射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改善了 LVEF(细胞治疗前 54.7 ± 12.3% vs 细胞治疗后 4 周 65.6 ± 15.2,P < 0.05),而 Paul 等人[ 38 ]揭示,在 AMI 免疫活性大鼠心脏中植入人脂肪来源的干细胞(hASCs)改善了 LVEF(hASCs 组 39.7 ± 2.03% vs 对照组 31.0 ± 1.24%,P < 0.01),降低了心肌促炎细胞因子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以 pg/mg 总蛋白计,hASCs 组 12.13 ± 1.95 pg/mg vs 对照组 22.32 ± 1.83 pg/mg,P < 0.01),并在治疗后 6 周增加了心肌抗炎细胞因子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0(hASCs 组 12.94 ± 1.15 pg/mg vs 对照组 8.11 ± 2.1 pg/mg,P < 0.01)。
临床前研究的有希望结果为 MSC 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试验铺平了道路[ 10 , 11 ]。先前的试验报告称,MSC 移植治疗心力衰竭是可行且安全的,这与使用 MSC 治疗其他器官损伤的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然而,MSC 疗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仍有待确定[ 10 , 11 ]。
Clinical Trials 临床试验
Houtgraaf 等人[ 39 ]报告称,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中,冠状动脉内输注自体脂肪组织来源的再生细胞(ADRCs)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显著减小梗死面积(ADRC 治疗组患者在 6 个月随访时梗死面积从 31.6±5.3%降至 15.3±2.6%,组间差异 P=0.002;安慰剂治疗组 AMI 患者在 6 个月随访时梗死面积从 24.7±9.2%降至 24.7±4.1%,组间差异 P=0.48),但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IIa 期研究(NCT00442806)中并未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erin 等人[ 40 ]证明了经心内膜注射 ADRCs 的可行性,并发现基于磁共振成像,治疗组患者的总左心室质量显著改善(ADRC 治疗组患者在 6 个月随访时从 128.1±26.0g 增至 149.5±32.4g,P<0.001;对照组在 6 个月随访时从 144.8±52.7g 增至 152.6±59.6g,P=0.1),并且可诱导性缺血减少(ADRC 治疗组患者在 6 个月随访时从 9.3±7.0 降至 5.8±5.8,P=0.02;对照组在 6 个月随访时从 12.8±5.6 降至 9.0±9.2,P=0.)。1) 在一项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 期研究(NCT00426868 ii )中,针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未观察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Henry 等人[ 41 ]还设计了两项平行的前瞻性、随机(2:1,活性药物:安慰剂)、双盲、对照的 II 期试验(ATHENA,NCT01556022 iii ;ATHENA II,NCT02052427 iv ),以评估采集、现场处理和心肌内注射脂肪源性再生细胞(ADRCs)对慢性心肌缺血和左心室功能降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1 ]。在他们的研究中,评估了症状数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显示,12 个月时,57%的 ADRC 患者 NYHA 分级有所改善,而安慰剂组仅为 15%[ 41 ]。然而,ADRC 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 LVEF 差异并不显著[ 41 ]。此外,Kastrup 等人[ 42 ]在一项 I 期研究(NCT02387723 v )中证明了使用来自健康供者的现成冷冻保存的心脏干细胞中心脂肪源性干细胞(CSCC_ASC)产品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尽管在 6 个月的随访期间,CSCC_ASC 治疗后 LVEF 有改善的趋势,但这种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 28.8%提高到 31.7%,差异为 2.9%,95% CI:0.2 至 6.1,P = 0.065)[ 42 ]。
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似乎是可行且安全的,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当。然而,其治疗效果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之前的临床试验提出了几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扩增方法、剂量和细胞递送途径,未来需要组织良好的临床试验来确立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HF),如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老年人心力衰竭,值得关注(见方框 2)。这些类型的心力衰竭现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尽管这些特定类型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的潜在作用已被提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估 MSCs,特别是脂肪组织来源的 MSCs,对这些特定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潜力。
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和间充质干细胞
HFpEF 目前约占所有心力衰竭病例的一半,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9 , 72–74
由于人口逐渐老龄化,患有心力衰竭(HF)的老年人数正在增加[ 9 , 80 , 81 ]。衰弱作为一种在应激事件后对稳态恢复不良的脆弱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中最具问题的表现之一[ 82 ]。炎症在衰弱中起着重要作用[ 83 ],而老龄化与全身性促炎状态的增加相关,可能导致多器官系统的生理储备和功能下降,即使在没有特定疾病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79 , 84 ]。在老年 HF 患者中,衰弱的患病率和预后影响都很高[ 85 , 86 ],这表明衰弱与老年 HF 患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重要的是,在一项 II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NCT02065245 vi )中,静脉注射同种异体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老年衰弱患者的身体表现和炎症生物标志物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有益效果[ 87 , 88 ]。个体水平的内源性干细胞生成和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88 , 89 ],老龄化导致干细胞从静止状态向衰老状态转变[ 90 ]。这些与老龄化相关的变化削弱了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维持和再生能力[ 88 ]。 随着 MSCs 经历衰老,它们逐渐表现出多向分化能力和归巢能力下降,以及免疫调节和伤口愈合特性减弱[ 89 , 91 ],揭示了 MSC 治疗在改善或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虚弱状态中的潜在作用[ 87 , 88 ]。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SCs in HF
提高 MSCs 在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虽然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出治疗前景,但正在研究几种额外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其效率。
Preconditioning or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MSCs
间充质干细胞的预处理或基因操作
为了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已经研究了预处理和基因修饰,并报告了有希望的结果[ 15 , 16 , 43 ]。例如,已知低氧预处理可以增加间充质干细胞中促生存因子磷酸化 Akt 以及促血管生成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 44 ]。此外,Yao 等人[ 45 ]表明,脂多糖预处理刺激了小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 VEGF 的表达,而 Lee 等人[ 46 ]证明,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与对照细胞相比,注射经正丁烯基苯酞预处理的 hASCs 显著增加了巨噬细胞向 M2 抗炎表型的转变,减少了心脏纤维化,并改善了心脏功能。
关于 MSCs 的基因操作,Mangi 等人[ 47 ]发现,将过表达 Akt 的大鼠骨髓来源 MSCs(Akt-MSCs)注射到缺血大鼠心肌中,比对照 MSCs 更有效地防止心室重构和恢复心脏功能。Gnecchi 等人[ 13 ]进一步证明,通过将 Akt-MSC 培养获得的浓缩条件培养基注射到梗死大鼠心脏中,实现了 Akt-MSCs 的心肌保护作用,提供了 Akt-MSCs 对心肌的治疗效果是通过旁分泌机制实现的证据。此外,Yang 等人[ 48 ]报道,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注射过表达 VEGF 的大鼠骨髓来源 MSCs 比注射对照 MSCs 更能显著改善血管生成,而 Kelly 等人[ 49 ]报道,使用分离的 Langendorff 大鼠心脏模型,与对照 MSCs 相比,使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1 敲除小鼠来源的 MSCs 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脏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因此,预处理和/或基因修饰是改善心力衰竭 MSC 治疗的有吸引力的选择;然而,必须注意这些策略有其固有的风险,如毒性和潜在的致瘤性[ 50 , 51 ],并且需要非常谨慎地评估其安全性。使用预处理和/或基因修饰的 MSCs 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挑战,进一步的研究有望解决这些策略的安全性问题,并为临床实践中的 MSC 治疗开发选择(图 2)。
miRNAs and MSCs in HF
miRNAs 和 MSCs 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在包括心力衰竭(HF)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52–54
Concluding Remarks 结论
最近的证据表明,MSC-脂肪生成-肥胖与心力衰竭(HF)之间存在重要联系,而 MSC 可能也影响肥胖悖论。目前针对晚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存在局限性,因此人们迫切期待为这一关键临床状况开发替代疗法。脂肪组织中的 MSCs 现被认为是治疗 HF 最有前景的细胞类型之一,尽管其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仍有待确定,但当前结果对其治疗潜力令人鼓舞。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望优化 MSC 治疗方案,而未来在预处理或基因改造 MSC 疗法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可能会彻底改变 HF 患者的治疗策略(图 2)(见未解决问题)。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尽管在药物治疗和治疗设备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对于严重进展的 HF,当前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因此,针对这一关键临床状况开发替代疗法的研究具有高度优先性。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使用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 HF 已显示出许多令人鼓舞的结果。
重要的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现已被认为是全球主要的健康负担,目前尚未发现能够提高 HFpEF 患者生存率的药物。HFpEF 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知之甚少;然而,全身性促炎状态被认为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以及随后的向心性心脏重构和功能障碍的起源。在此背景下,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抗炎作用有望帮助其作为 HFpEF 的治疗手段。
此外,由于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中的心力衰竭(HF)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健康问题。因此,了解老年人 HF 的病理生理学并改善其治疗对于最大限度地延长健康预期寿命至关重要。在老年 HF 患者中,虚弱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都很高,这表明虚弱与老年 HF 患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最近有报道称,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可能有助于改善老年 HF 患者的虚弱状况。结合 HFpEF 是老年患者中最常见的 HF 形式以及 MSCs 的抗炎作用可能对 HFpEF 有益的证据,也提示了 MSCs 在老年 HF 患者中的治疗潜力。
尽管 MSC 疗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尚待确定,但通过预处理或基因改造的 MSCs 改进疗法显示出未来治疗心力衰竭的巨大潜力。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机制是什么?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转录调控和信号通路复杂且尚未完全理解,深入理解这一过程是阐明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肥胖与心力衰竭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第一步。
我们如何阐明 MSCs 在肥胖心衰患者中的作用?MSCs 是否与肥胖悖论相关?肥胖患者循环中 MSCs 增加的临床意义仍不明确,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关于 MSC 分离和扩增方法、剂量和细胞递送途径,治疗心力衰竭的最佳 MSC 治疗方案是什么?我们如何开展组织良好的临床试验来检验 MSC 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调控 MSCs 旁分泌因子释放的机制是什么?尽管最近的证据表明,MSCs 发挥对心力衰竭有益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旁分泌,但 MSCs 旁分泌因子释放的调控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并且可能非常复杂。揭示 MSCs 旁分泌因子释放的机制可能为心力衰竭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MSCs 的预处理或基因操作能否在不引起有害影响的情况下提高 MSCs 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MSCs 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尚未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然而,使用预处理和/或基因操作的 MSCs 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决此类策略的安全性问题,从而开发出新型、有效的 MSCs 疗法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Acknowledgments 致谢
本工作部分得到了日本学术振兴会(KAKENHI 26461086 和 17K09523)、杏林大学医学院(编号 B102090002)以及赛车纪念基金会(编号 5991)的资助。
Resources 资源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2016 年 ESC 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工作组。由 ESC 心力衰竭协会(HFA)特别贡献制定。
施里尔, R.W. ∙ 亚伯拉罕, W.T.
心力衰竭中的激素和血流动力学
帕克, M. ∙ 麦克默里, J.J.V.
内源性代偿性血管活性肽在扩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效果中的重要性
柳叶刀。2017; 389:1831-1840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状态的关系
循环。1981; 63:645-651
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抗击心力衰竭之战:《柳叶刀》讲座
柳叶刀。2015; 385:812-824
傅, H. ∙ 陈, Q.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一项荟萃分析
Herz. 2018; 在线发布于 2018 年 10 月 19 日。https://doi.org/10.1007/s00059-018-4762-7
心脏病和卒中统计数据 - 2019 年更新:美国心脏协会报告
循环。2019; 139:e56-e528
成田, T. ∙ 铃木, K.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力衰竭综述。2015; 20:53-68
小林,K. ∙ 铃木,K.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的治疗心力衰竭——最佳来源是什么?
松田,K. ∙ 德佐,V.J.
间充质干细胞在肥胖中的应用:转化医学的见解
实验室研究。2017; 97:1158-1166
旁分泌作用解释了 Akt 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心脏的显著保护作用
干细胞在心脏中的修复和再生作用的旁分泌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旁分泌机制:现状与展望
细胞移植。2014; 23:1045-1059
再生心血管医学和生物学中旁分泌机制的新兴概念
成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科学。1999; 284:143-147
间充质干细胞与代谢综合征:当前认识及潜在临床意义
干细胞国际。2016; 2016, 2892840
脂肪干细胞转化应用:从实验室到临床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美国男性和女性中的危险因素:NHANES I 流行病学随访研究
肥胖与心力衰竭的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02; 347:305-313
饮食诱导的成年大鼠脂肪细胞数量增加:一种新的肥胖模型
来自人类脂肪组织的多能细胞:对基于细胞的治疗的意义
组织工程。2001 年;7:211-228
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表达调控人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
高血压。2006; 48:1095-1102
在肝 X 受体α的控制下,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产生肾素的肾小球旁(JG)样细胞
PD123319 阻断血管紧张素 II 2 型受体通过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抑制人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血管紧张素 II 2 型受体的缺失通过 Wnt10b/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加速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脂肪生成
实验室研究。2016; 96:909-917
肥胖减重手术后心血管风险
减肥手术对心血管风险特征的影响
脂肪组织来源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胃旁路手术的影响
外科内镜 2012; 26:3449-3456
肥胖及其悖论对心力衰竭患病率和预后的影响
基线体重指数与新发心力衰竭后死亡率的关系:ARIC 研究
缺血性心肌病继发心力衰竭对体重和血压的影响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 2017; 120:1589-1594
内毒素-脂蛋白假说
柳叶刀。2000 年;356:930-933
BMI 对循环祖细胞水平的影响
肥胖(银泉)。2011;19:1722-1726
在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猪模型中,用脂肪源性干细胞治疗再灌注缺血
细胞移植。2012; 21:2723-2733
比较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和骨髓来源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模型中的作用
细胞移植。2014; 23:195-206
使用心肌梗死免疫活性模型对脂肪干细胞进行异种移植的功能评估:与骨髓干细胞的比较
细胞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2013; 67:263-273
首次在人体中使用脂肪组织来源的再生细胞治疗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脂肪源性再生细胞:PRECISE 试验
美国心脏杂志 2014; 168:88-95.e2
雅典娜试验:自体脂肪源性再生细胞治疗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碍的难治性慢性心肌缺血
导管心血管介入。2017; 89:169-177
冷冻保存的现成异体脂肪来源基质细胞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研究
干细胞转化医学 2017; 6:1963-1971
重建受损心脏: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疗法和工程化心脏组织
生理学评论 2016; 96:1127-1168
低氧预处理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中促生存和促血管生成标志物的表达
脂多糖预处理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中的疗效
预处理的脂肪源性干细胞通过 PI3K/STAT3 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梗死大鼠心脏的纤维化
实验室研究。2019; 99:634-647
用 Akt 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可预防重塑并恢复梗死心脏的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心脏病学。2007; 107:17-29
TNF 受体 2,而非 TNF 受体 1,增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急性缺血后心脏保护作用
检测人类间充质基质细胞培养扩增过程中的自发性肿瘤转化
间充质基质细胞在再生医学应用中的遗传稳定性:一个基本的生物安全性方面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表观遗传机制
开发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脏修复的 miRNA 疗法
miR-126 调节血管生成信号和血管完整性
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中 microRNA-126 的下调通过靶基因 Spred-1 损害其功能特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生成早期外植细胞中血管生成 miR-126 和 130a 的缺失:对体内新生血管和心脏修复能力受损的作用
循环。2012; 126:2962-2975
经 miR-126 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并激活 Notch 配体 Delta-like-4,增强缺血性血管生成和细胞存活
微小 RNA-34a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功能受损中起重要作用
治疗性抑制 miR-34 家族可减轻病理性心脏重构并改善心脏功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012; 109:17615-17620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分化。2016; 92:41-51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大鼠急性心肌炎模型中的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
白细胞介素 1 受体拮抗剂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在肺损伤期间的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007; 104:11002-11007
间充质基质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介导向替代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转换
基础心脏病学研究 2011; 106:1299-1310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作用减弱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
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分子在体外和体内直接调节肝细胞死亡和再生
肝病学。2008; 47:1634-164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 MEK/ERK 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髓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通过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性损伤,促进梗死心脏的功能改善
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与循环生理学 2006; 291:H886-H893
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表达编码多种动脉生成细胞因子的基因,并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体外和体内动脉生成
VEGF 对于干细胞介导的心脏保护至关重要,并且是定义成人和新生儿干细胞功能年龄阈值的关键旁分泌因子
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与循环生理学 2008; 295:H2308-H2314
保留射血分数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结局趋势
比较 E/E′在估计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中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可靠性
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伴或不伴高血压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的预后关联不同
胎盘来源的贴壁基质细胞改善糖尿病相关左心室舒张功能
干细胞转化医学. 2017; 6:2135-2145
心脏球源细胞通过减少纤维化和炎症逆转大鼠保留射血分数心力衰竭(HFpEF)
JACC 基础转化科学。2016; 1:14-28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表型特异性治疗:多器官路线图
循环。2016; 134:73-90
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保留的(细胞间)机制新见解
老年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问题范围
估计的肺动脉收缩压与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年轻与年老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
老年人虚弱
柳叶刀。2013; 381:752-762
老年人中的炎症与衰弱: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衰老研究评论》2016 年;31 卷:1-8 页
炎症衰老。免疫衰老的进化视角
安. 纽约科学院年鉴 2000; 908:244-254
虚弱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死亡率
衰弱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作用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 2009; 103:1616-1621
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老年衰弱:一项 II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
间充质干细胞中与衰老相关的基因:一篇小型综述
老年学。2013; 59:557-563
老年肌肉干细胞将可逆的静止状态转变为衰老状态
自然。2014; 506:316-321
拉吉, C. ∙ 贝拉尔迪, A.C.
间充质干细胞、衰老与再生医学
肌肉韧带肌腱杂志。2012; 2:239-242
Glossary 术语表
- Allogeneic 同种异体
- derived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species.
来自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 - Apoptosis 细胞凋亡
- a form of genetically regulat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This type of cell death is used to remove unneeded or abnormal cells and contributes to an organism’s natur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一种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这种细胞死亡用于清除不需要或异常的细胞,并有助于生物体的自然生长和发育。 - Autologous 自体
- derived from the same individual. In other words, it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donor and recipient are the same individual.
源自同一个个体。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供体和受体为同一个个体的情况。 - Bariatric surgery 减重手术
- surgery on the stomach and/or intestine to aid weight loss by (i) reducing stomach volume so that patients feel full while consuming less food and/or (ii) modifying the digestive system, including the secretions and actions of gut peptides, to reduce the absorption of food.
胃和/或肠道手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减重:(i) 减少胃容量,使患者在摄入较少食物时感到饱腹,和/或 (ii) 改变消化系统,包括肠道肽的分泌和作用,以减少食物的吸收。 - Conditioned medium 条件培养基
- spent medium in which cells have been cultured and that contains factors secreted by those cells.
细胞在其中培养并含有这些细胞分泌因子的培养基。 - Frailty 虚弱
- a state of vulnerability resulting from poor resolution of homoeostasis following a stressor event;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obl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aging population.
一种由于应激事件后稳态调节不良导致的脆弱状态;这是老年人口最具问题性的特征之一。 - Genetic modification 基因修饰
-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 organism’s genes to introduce particular traits. It might involve silencing a gene or inserting a foreign gene into an organism’s genome.
改变生物体基因以引入特定特征的过程。它可能涉及沉默一个基因或将外源基因插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 -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 HF with LVEF ≥50%. 左室射血分数≥50%的心力衰竭。
- Left ventricular (LV) ejection fraction (LVEF)
左心室(LV)射血分数(LVEF) - a clinical indicator of LV systolic function of the heart, calculat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指标,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LVEF = [(LV end diastolic volume − LV end systolic volume) /LV end diastolic volume] × 100 (%).
左室射血分数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 100 (%)。 - microRNAs (miRNAs) 微小 RNA(miRNAs)
- small noncoding RNAs involved in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参与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小型非编码 RNA。 - Obesity paradox 肥胖悖论
- the observation that although obesity is a major risk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diseases, when such diseases occur,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观察到尽管肥胖是多种疾病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但当这些疾病发生时,肥胖却与改善的生存率相关。 - Paracrine effects 旁分泌效应
- the effects of factors secreted from one cell on neighboring cells, which alter the functioning of those cells. In contrast to endocrine factors, which travel long distances through the circulatory system, paracrine factors travel to nearby cells and act locally.
一个细胞分泌的因子对邻近细胞的影响,这些因子改变了这些细胞的功能。与通过循环系统长距离传输的内分泌因子不同,旁分泌因子传输到附近的细胞并在局部起作用。 - Preconditioning 预处理
- a technique of exposing the target to stimuli to confer some effect on a subsequent event.
一种通过向目标施加刺激以对后续事件产生某种影响的技术。 -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 a key hormonal system in the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fluid balance, which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F.
一个在血压和体液平衡生理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激素系统,在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Figures (3) 图(3)
Article metrics 文章数据
-
-
8Citations 引用36Captures 捕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