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户在 2025-7-3 14:31 为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8888806 保存的双语快照页面,由 沉浸式翻译 提供双语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文献精读[酸敏感离子通道与肝癌]:EMT表型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书接上回


EMT is correlated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ASIC1a and drug resistance of HCC. 接着,作者嵌套进去了EMT表型


A.MTT analysis of the cell viability.MTT检测细胞活力。


B克隆形成实验


C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指标

然后又做了transwell和wound healing实验。


结果描述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关于EMT的知识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包括细胞组织从上皮到间充质表型的动态变化,导致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功能改变。EMT发生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由一组保守的诱导信号、转录调节因子和下游效应器驱动。仅在2019年,就有超过5700份出版物被Web of Science收录,关于EMT的研究正在迅速扩大。这种日益增长的兴趣使得研究人员在提及和开展EMT研究时需要达成共识。该共识声明由EMT国际协会(TEMTIA)协调,是EMT研究者历时2年讨论的结果,旨在澄清术语,并为EMT研究在未来的出版物中提供定义和指南。我们相信,这些指导方针将有助于减少对各种实验模型产生研究数据的误解,并促进跨学科合作,以识别和解决该研究领域的关键开放问题。在认识到实验方法和概念框架多样性的同时,我们强调EMT研究对增进我们对抗癌症和其他疾病采用统一术语尤为重要。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通过上皮特征的下调而获得间充质表型和行为的细胞过程。EMT是在细胞接收到微环境信号后触发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细胞的上皮状态以稳定的上皮细胞连接、顶端基底极性和与基底膜的相互作用为特征。在EMT期间,基因表达和翻译后调控机制的改变导致这些上皮特征的抑制和间充质特征的获得。然后细胞显示,成纤维细胞样的形态和细胞结构,以及增强的迁移能力。此外,这些迁移的细胞通常具有侵袭性(图1)。

EMT最初在早期胚胎发生过程中被描述为一个具有明确细胞特征的程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EMT通常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使各种形态发生事件得以发生,在成人发育的后期和伤口愈合过程中也是如此。此外,EMT在癌症发病和组织纤维化过程中被激活。相反的过程称为间充质上皮转变(MET),也经常发生在发育过程中。在体内发生EMT的一个显著特征,无论是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还是在病理环境中,从上皮向间充质状态的转变往往是不完全的,导致处于中间状态的细胞保留上皮和间充质特征。重要的是,这些中间状态可能是不同的,取决于生物环境。

在过去的20年里,EMT研究领域爆炸式增长。超过一半的关于EMT的文章是在过去5年发表的(图2),其中一半是在癌症生物学背景下报道的EMT研究。EMT文献的日益复杂和多样性导致了对EMT和相关命名法的模糊和经常混淆的定义。细胞生物学家传统上关注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相互作用、细胞运动、细胞骨架组织、细胞增殖和抵抗各种压力源发生的EMT。分子生物学家关注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转录因子(EMT-TFs)的活性变化及其调控方面,通常涉及各种染色质修饰来协调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癌症生物学家经常强调获得各种恶性肿瘤相关的细胞表型,特别是侵袭性,以及扩散和不同程度的细胞对各种治疗方式的反应。然而,这些定义或参考EMT的具体环境,甚至研究社区的标准,并不能反映目前在识别EMT事件能力方面的实验缺陷。随着我们对EMT相关变化的了解越来越多,EMT表型表现的多样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狭窄的定义已经变得不合适或不准确,需要一个更广泛的定义来描述这个复杂的细胞生物学程序。

在不同发育背景下的细胞中发现了一系列与上皮细胞或间充质细胞状态相关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细胞特征。上皮细胞通过各种上皮细胞连接,包括贴壁连接、桥粒连接、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贴壁连接连接皮质肌动蛋白束,桥粒连接细胞角蛋白中间丝。紧密连接定位于顶部-外侧接触点,以帮助维持上皮极性。顶基极性引导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贴壁连接和桥粒的正常组织。极性复合体,定义了上皮细胞的根尖和基底外侧区域。上皮细胞通过半小体附着在基底膜上,半小体含有整合素,可与基底膜结合,也可与细胞内的角蛋白结合。相比之下,间充质细胞不包含有功能的上皮连接,在肌动蛋白应力纤维中呈前向后极性。间充质细胞含有维蒙汀为基础的中间丝,并利用含有整合素的局部粘连附着在细胞外基质上。上皮/间充质(E/M)特征的损失或获得,推动细胞以一种液态可逆的方式,在完全上皮(中间左侧)和完全间充质(中间右侧)之间,进入各种中间状态(左下和右下)。

转移过程被认为包括以下连续的步骤(见图)。从原发部位逃逸(侵袭)需要上皮肿瘤细胞连接松弛,使之具有运动性(步骤1),并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这些物理屏障的破坏使细胞迁移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步骤2)。转移的下一步称为静脉注射,在此过程中,肿瘤细胞侵入内皮层,渗透到血管或淋巴管,从而进入体循环(步骤3)。只有少量的肿瘤细胞释放似乎能够幸存的攻击遇到的循环剪切力。最终,一些存活的细胞可能会滞留并通过远端器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外渗到这些器官的实质中(外渗)(步骤4)。一个更小的子集(步骤5)成功地建立起转移瘤,最终危及生命(次生长)(步骤6)。上皮间充质转变(EMT)的激活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迁移能力,入侵和渗出液。一旦它们到达远处的器官,这些间充质细胞通过间充质上皮转化(MET)恢复为更具有上皮特性的细胞,以重新获得增殖能力,在远处的器官中形成次生生长。

另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将目前对EMT异质性和可塑性的认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虽然我们还远未理解EMT异质性的功能含义,但一些临床试验已经纳入了EMT可塑性的概念,从而为利用EMT异质性的新疗法开辟了道路。正常组织、原发性肿瘤、循环肿瘤细胞和转移的单细胞测序,结合细胞分析和功能验证,将捕获EMT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并有潜力揭示肿瘤进展背后的分子变化和对治疗的不同反应。

对与这些行为相关的EMT机制进一步了解为预防癌症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虽然抑制EMT相关变化可能会减少早期癌细胞扩散,但阻止MET在扩散的肿瘤细胞中可能会抑制远处器官的转移生长。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对包括化疗和免疫疗法在内的各种疗法的耐药性的发展与EMT表型密切相关。这些研究表明,靶向EMT有望克服治疗耐药性,这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主要挑战。

发布于 2022-07-08 07:53
写下你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想来知乎工作?请发送邮件到 jobs@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