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户在 2024-6-28 20:13 为 https://app.immersivetranslate.com/pdf-pro/9d24eaed-9017-45b9-b21a-c6592ae89c4d 保存的双语快照页面,由 沉浸式翻译 提供双语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2024_06_28_f56e462e1a9c82e5759dg


中国大学生生育意愿、育儿态度和生育恐惧:一项横断面研究


Jing , Xiao-Qian , 张淼 , Jia Qiao , Sharon R. Redding , Rong Wang

阳彦琼

武汉大学护理学院, 武汉, 中国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武汉

Project HOPE,美国马里兰州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 中国

 抽象


研究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大学生生育意愿、育儿态度、生育恐惧等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设计:横断面研究


周边环境:中国各地的大学


参与者:583名就读于正规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生


主要结局指标:使用瑞典生育意识问卷和孕前分娩恐惧量表测量生育意愿和对分娩的恐惧。


结果:只有 被试表示愿意生孩子,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男性认为生孩子更重要( ),而女性更关心成为父母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困难、自由度的降低和金钱的减少。在决定是否要孩子时,工作、经济和育儿等因素对女性来说更为重要。不想要孩子的学生比想要孩子或不确定的学生对分娩的恐惧程度更高 ( )。


结论:大学生生育意愿不容乐观。除了中国的二孩生育政策外,旨在降低抚养孩子成本、消除工作场所性别不平等以及使儿童保育机构正常化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缓解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大学生, 害怕分娩, 生育意愿, 育儿态度

 介绍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世界总生育率 (TFR) 呈逐年下降趋势,从 1964 年的每名妇女 5.1 个孩子下降到 2019 年的 2.4 个孩子。 预计这些数据将在2050年下降到2.2,在2100年下降到1.9。婚姻和生育行为的变化是导致低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推迟结婚和生育年龄。 特别是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育龄夫妇可能会因害怕感染、无法获得生殖健康服务、经济危机以及社交距离造成的心理负担而改变生育意愿并推迟生育。

在1970年代初期,中国实施的1个孩子政策导致TFR从1979年的2.9迅速下降到1.6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提高,抚养比(受抚养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下降,产生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然而,TFR的持续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可能导致劳动力的负增长和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这将增加抚养比和社会保障负担,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015年,政府实施了普遍的二孩政策,以应对老龄化问题。出乎意料的是,2019年中国的TFR为1.7,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每名妇女生育2.4个孩子)。 生育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个人因素的限制。 因此,低生育率背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改善当前的人口问题。

生育意愿是生育率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生育意愿通常是指个体对生育行为的主观态度,包括生育1/2个孩子的意图、生育时间、预期家庭规模等,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实际和感知的限制


环境。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已婚人士的生育意愿上,而未婚人士的婚姻行为和生育意愿也应受到特别关注。 作为年轻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人数众多,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一项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有可能推迟生育。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于生育年龄,面临着生育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的选择。此前对湖南省和香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想生孩子。 年轻一代对生育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对组建家庭和成为父母缺乏信心,由于不喜欢孩子、享受无子女的生活或害怕抚养孩子的沉重责任和经济压力而选择不生孩子。 因此,探讨这一人群的生育意愿状况和相关因素,为未来的生育干预提供参考至关重要。

对分娩的恐惧 (FOC) 会影响妇女在怀孕前、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的健康和福祉;它也可能是无指征剖宫产的常见原因。 FOC 也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根据 1 份报告, 瑞典的准父亲有 FOC。 关于FOC的很大一部分研究集中在怀孕期间的妇女身上。对分娩的态度早在第一次怀孕之前就已经形成。 在之前一项关于女学生 FOC 的研究中,四分之一的参与者报告了严重的 FOC,而没有生育意图的女性的 FOC 水平更高。 FOC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也报告说更倾向于剖腹产。 因此,有必要了解从未经历过生育的人的FOC。

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没有关于中国大学生FOC的研究,也没有关于FOC与生育欲望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他们目前的生育意愿对未来的生育行为起着指导作用。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大陆大学生生育意愿、育儿态度和FOC的现状,并探讨与这些变量相关的因素。

 材料与方法

 设计

本研究于 2020 年 4 月至 11 月对大学生进行了基于互联网的横断面调查。该研究在中国大陆进行,并得到了第一作者所在大学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样本


参与者是通过各种社交网络招募的。在研究人员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后,向参与者分发了一份在线问卷,要求他们提供知情同意书。在线问卷的超链接由冉星信息技术公司(中国长沙)创建,该公司也分发了在线问卷。参与者的纳入标准如下:(a) 年满 18 岁和 (b)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全日制大学生。怀孕或有孩子的大学生被排除在外。通过公式 估计后样本量为227, 考虑到存在无效问卷,样本量扩大至 268。

共有607人完成了在线问卷调查,其中583人认为有效(96.05%)。
 措施

社会人口调查问卷。参与者表明了他们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家庭月收入、关系状况(单身或伴侣)以及他们是否是独生子女。

生育意向和育儿态度。瑞典生育意识问卷由Lampic 开发,并于2015年翻译成繁体中文版本, 此前曾在香港大学生中使用。

为确保问卷的清晰性和对等性,本问卷已将繁体中文版翻译成简体中文版。简体中文版的文化改编包括专家咨询(妇产科、生殖医学、心理学专家6人)、认知访谈(2轮10名大学生)和试点研究(30名大学生)。该文书包含 5 个部分:

第 1 部分:未来的分娩意向(4 项)。参与者将回答他们是否计划将来要孩子。如果回答是“是”,则提出 3 个额外的问题,涉及所需的孩子数量、第一次出生的期望年龄和最后一次出生的期望年龄。

第 2 部分:生孩子的重要性(1 项)。参与者使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来表明他们在 点(不重要 到极其重要 )量表上的偏好,表明儿童对他们的重要性。

第 3 部分:不孕不育时的推定行为( 项目)。参与者被要求指出他们在不孕不育的假设下采取以下 5 种行为的可能性:体外受精 (IVF)、收养、继续自然、人工授精和避免生育。参与者被要求在 6 点李克特量表上表明他们的偏好(完全不可能 到极有可能 )。

第 4 部分:与成为父母相关的感知生活变化(16 项)。评估了伴随为人父母的生活变化。参与者评估了他们在成为父母时可能获得或失去的东西。选项完全同意,非常同意,


主要同意,部分同意,不同意,没有意见。Cronbach's 是 在目前的研究中,简体中文版本显示出令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


第 5 节:决定中的重要情况


生孩子 ( 13 项).本节列出了影响人们成为父母的各种条件。参与者被要求评估这些因素对他们成为父母的决定有多重要。对于每个项目,可能的选项包括非常重要、重要、相当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和没有意见。Cronbach's 为0.77,表明内部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 在目前的研究中,简体中文版本显示出令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

对出生的恐惧和态度。10 项怀孕前分娩恐惧 (CFPP) 用于测量对分娩的恐惧和态度。该量表已被用于评估 6 个国家的大学生对分娩的恐惧和态度,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的量表由 3 个维度组成:对疼痛和失控的恐惧、对并发症的恐惧以及对分娩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恐惧。

 分析策略


根据被试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别按性别和关系状况分析生育意愿。按性别分析育儿态度和FOC。连续变量用平均差和标准差(SD)表示,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使用 测试对 VAS 数据和 CFPP 评分进行不同的组比较。采用Pearson 检验来比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统计显著性定义为小于 的 2 侧 值。05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

 结果


参与者的特征


共有583名大学生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男性204名(35%),女性379名(65%)。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 数岁。参与者的详细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

未来分娩的意图

只有 参与者表示愿意生孩子。在这一组中,超过三分之二( )的人希望生2个孩子,第一胎的平均期望年龄为27.78岁(SD )。男性比女性更愿意生孩子 )。单身学生和伴侣学生在生育意 愿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大学中

 表1

参与者的社会人口特征。
 变量    女性  
%
 出生地
 都市的 297 50.9 194 51.2 103 50.5
 农村 286 49.1 185 48.8 101 49.5

家庭月收入(人民币)
89 15.3 62
16.4
27 13.2
179 30.7 117 30.9 62 30.4
217 37.2 137 36.1 80 39.2
98 16.8 63 16.6 35 17.2

家里独生子女
Yes 241 41.3 146 38.5 95 46.6
No 342 58.7 233 61.5 109 53.4
 关系状态
  413
70.8
264 69.7 149 73.0
 合作 170 29.2 115 30.3 55 27.0

在愿意生孩子的学生中,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在29岁之前生第一个孩子,在35岁之前生最后一个孩子(见表2)。本节中有一些缺失值,但与那些对每个项目 做出回应或没有回应的人相关的社会人口统计数据没有差异。


生孩子的重要性


所有受访者对生孩子重要性的平均得分为6.15( )。与女大学生(平均值 )相比,男生(平均 值)认为生孩子更重要 )。


不孕不育时的推定行为


在不孕不育的假设下评估大学生采取不同应对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在不孕不育的情况下,参与者最有可能选择“继续自然”(平均 值),其次是“放弃生育”(平均 值)和“人工授精”(平均 值),他们最不可能选择“收养”(平均 值, )或“接受 ”。与男生相比,女生在面临不孕不育时更倾向于选择不生孩子 或收养孩子

与成为父母相关的感知生活变化

在与成为父母有关的16项感知生活变化中,与家人接触更多( 男性与 女性),给予和接受更多的爱( 男性与 女性),以及更好地理解男性与 女性的生命 意义)是3个最积极的变化(见图1)。然而,超过一半的参与者( 男性与 女性)表示生孩子会减少
 表2

未来生育的意图。
   女性    性别差异
%

想生孩子
9.099
Yes 226
38.8
130 34.3 96 47.1
No 184 31.6 128 56 27.5
 不确定性 173 29.7 121 31.9 52 25.5

所需儿童数量
2.788 0.426
1 66 29.3 34 26.4 32 33.3
2 151 67.1 91 70.5 60 62.5
8 3.6 4 3.1 4 4.2
 没有回应 1 1 0

第一个孩子的理想年龄(以年为单位)
11.003
5 2.9 4 4.2
1
1.3
124 72.1 77 80.2 47
61.8
41 23.8 14 14.6 27 35.5
2 1.2 1 1.0 1 1.3
54 34 20

最后一个孩子的理想年龄(以年为单位)
9.166 0.010
46 24.9 34 32.7 12 14.8
97 52.4 52 50.0 45 55.6
42 22.7 18 17.3 24 29.6
41 26 15

没有回应,想要孩子但没有完成此项目的人数。* .

图 1.与成为父母相关的感知生活变化。(回答“完全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总百分比。 )。

他们把时间花在工作和事业上。男性比女性更乐观地认为,为人父母对他们的个人发展( 、、日常生活 (、 、 以及与伴侣 的关系)的影响。女学生更关注成为父母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地位较低 、自由 度较低、金钱 较少。


决定生孩子的重要情况


大多数参与者普遍认为,有一个分担责任的伴侣(90.4%) ,有稳定的关系(90.4%),感觉足够成熟( )对为人父母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见图2)。只有一半的参与者(52%)考虑了年龄因素,并表示他们应该在“太老”之前生孩子。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示“工作可以兼顾生孩子” ()、“经济 状况良好”()和“能获得托儿服务”( )是决定生孩子的更重要因素。


对出生的恐惧和态度


所有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8.16 。与男生(均值 )相比, 女生(均值 )的FOC 更高。不想要孩子和不确定要孩子 的反应者比想要孩子的人(平均 .

图 2.决定生孩子的重要情况(回答“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总百分比。 )。

 讨论


目前的研究发现, 参与者不打算生孩子,这高于香港 湖南省的结果 此外,近 受访者不确定是否要生孩子。虽然大多数想生孩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至少要2个孩子, 但希望在35岁之后生第二个孩子。年龄是影响女性生育能力的重要因素,年龄过大 后生育力急剧下降 与香港的一项研究结果类似, 目前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面对不孕症时更倾向于选择无所作为。被诊断患有不孕症或寻求治疗的夫妇,尤其是女性,通常面临全世界的污名化。 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是父权制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思想强调血统的重要性。 因此,由于家族血统的继承,有些人仍然不认为收养是首选。

与女生相比,男生认为生孩子更重要,未来计划生孩子的男生比例更高。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因为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祖先责任。 与一项关于瑞典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的研究还发现,参与者认为拥有一个可以分担责任的伴侣,生活在稳定的关系中,并感到足够成熟是为人父母的最重要条件。伙伴关系会影响夫妻的生育决策。 他们可能会在寻找合适伴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推迟计划生育。 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单身或伴侣状态对他们的生育意愿没有显着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生活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家庭角色比已婚夫妇少。对于独立和自由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个人对生育的态度可能在生育意愿中起主导作用。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大学生单身或伴侣身份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发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实际关系。

女性更关心工作和育儿之间的平衡、经济基础、可用的儿童保育服务和个人自由。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就业比例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职业女性面临个人发展和生育的困境。 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最佳生育年龄往往是她们职业晋升的黄金时期。产后重返工作岗位的妇女可能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满足孩子的身体需求,这会影响他们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失去自由。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二孩政策,而没有其他制度措施来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和妇女工作与生活不相容的问题,可能无法成功实现提高生育率的预期目标,特别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中。 此外,配偶/伴侣应充分扮演共同照顾者的角色。除了为伴侣提供情感支持外,配偶/伴侣还应积极参与子女的生活,分担养育子女的责任。

经济地位是决定人们生育欲望的现实物质基础。与政策制约相比,社会经济因素在生育态度的形成和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抚养孩子的成本是妇女生育决策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涉及养育子女的直接成本和妇女在分娩和抚养孩子期间放弃的收入的机会成本。 考虑到毕业后就业前景不明朗和经济压力,年轻人可能被迫推迟结婚和生育。研究表明,推迟生育与经济不确定性有关,


因为大多数人都希望在生孩子之前保持经济稳定。 在中国,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在照顾2至6岁儿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分担父母照顾孩子和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责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三岁以下婴幼儿护理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用人单位全面落实产假政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提供福利性婴幼儿护理服务。 各级政府要规范发展各种形式的育儿服务机构,通过提高社会便利性和服务可及性,减少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冲突。 这些托儿所应根据家庭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水平,提供全日制或半日制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以往研究显示,在某一领域,育儿机构与女性生育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全面育儿支持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工作与育儿的平衡,提高生育意愿。

来自中国的证据表明,生育对于维持和谐的婚姻关系至关重要。 孩子被视为稳固幸福婚姻的象征,怀孕可以加强婚姻关系,巩固夫妻的结合。 本研究结果证实,大学生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倾向于将他们的生育观念现代化,从“继承祖传,养育子女以备不老”的传统观念,到“巩固夫妻关系”、“增加家庭乐趣”、“获得更多爱”等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数据,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9年超过3000万,这一 大批大学生即将面临生育的选择。Delbaere等人的研究表明,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较高,但他们的生育意识较低,更倾向于推迟生育,这将导致非自愿无子女的发生率更高。 生育意愿、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之间存在连锁关系,生育意愿通过影响生育决策来决定最终的生育行为。 此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更愿意为准备怀孕的女性和男性提供孕前护理和教育,而大学生则较少接受分娩教育。在分娩方面,大学生在分娩时表现出更多对自己或伴侣无法控制的疼痛和身体伤害的恐惧, 这将进一步加剧延迟生育或选择不生育的现象。因此,鉴于大学生生育信念的高可塑性,有必要了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并利用学院的优势和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生育意愿和知识。

 局限性

首先,由于便利抽样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数参与者来自湖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的高校,导致分布不均。只有目前在读的学生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因此,本研究的推广性有限。其次,本研究侧重于生育意愿、育儿态度和 FOC,而没有探索参与者的生育知识。大学生生育知识与生育意愿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影响和建议


育龄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对未来TFR至关重要,生育意愿不仅受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因素的制约。仅仅依靠国家生育政策很难有效提高总生育率和刺激人口增长。政府应提高生育保险报销比例和生育补贴金额,以降低生育育儿的成本和经济负担,有效落实产假政策,增加在家工作的机会,为育儿创造便利条件。“社区育儿”机制和育儿机构,能够根据家庭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水平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育儿服务,也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医护人员应更加关注未婚或未婚大学生,与高校合作开展一系列生育讲座,通过倡导积极的生育文化,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生育信念。

 结论


大学生生育意愿不容乐观,FOC严重影响其生育意愿。女大学生对生育持消极态度,认为生育会扰乱她们的工作,带来经济压力,剥夺她们的人身自由。除了2child中国生育政策外,旨在降低抚养孩子成本、消除工作场所性别不平等以及使儿童保育机构正常化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缓解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冲突。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

 资金


这项研究没有从公共、商业或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机构获得任何具体资助。

 确认


这项研究没有从公共、商业或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机构获得任何具体资助。作者感谢积极参与研究的大学生。

 引用


  1. 世界银行:生育率,总数(每名妇女的生育),2019年。可用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DYN.TFRT.IN?name_desc=false。2021年6月1日访问

  2. Daniluk JC、Koert E、Cheung A:无子女妇女对生育和辅助人类生殖的了解:确定差距。Fertil Steril 2012 年;97:420.

  3. Mahey R、Gupta M、Kandpal S 等人:参加不孕症诊所的印度妇女的生育意识和知识:一项横断面研究。BMC 女性健康 2018;18:177

  4. Voicu M.,Badoi D:生育率和 COVID-19 危机:性别角色真的重要吗?2021 年欧洲 Soc;23:S199

  5. :中国普遍二孩政策的影响。柳叶刀 2016;388:1930.

  6. 方C:1978-2018年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杂志 2018;11:243

  7. 刘SL,.胡: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理论与证据。经济模型 2013;35:71

  8. Hashemzadeh M、Shariati M、Mohammad Nazari A 等人:生育意愿及其相关因素:系统评价。2021 年努尔斯公开赛;8:2354.

  9. 陈明..Yip PSF:香港理想和实际平等之间的差异:生育欲望、意向和行为。2017 年人口政策修订版;36 583 .

  10. Dewau R、Mekonnen FA、Seretew WS:埃塞俄比亚育龄妇女的首次生育时间及其预测因素:逆 Weibull 伽马共享衰弱模型。BMC女性健康

  11. Chan , Chan TH, Peterson BD, et al: 香港中国大学生对父母身份和生育意识的意图和态度:与西方样本的比较。嗡嗡声 2015;30:364.

  12. 周 Y, Luo Y, Wang T, et al: 大学生对中文版卡迪夫生育知识量表的反应显示他们的意识不足:中国湖南的横断面调查.BMC 公共卫生 2020;20:810.

  13. Nilsson C、Hessman E、Sjoblom H 等人:分娩恐惧的定义、测量和患病率:系统评价。BMC 怀孕分娩 2018: .

  14. Bergstrom M、Rudman A、Waldenstrom U 等人:准爸爸对分娩的恐惧、随后的分娩经历和产前教育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子分析。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3;92:967.

  15. Zigic Antic L、Nakic Rados S、Jokic-Begic N:非孕妇害怕分娩吗?学生害怕分娩的患病率和预测因素。J Psychosom 妇产科 2019;40:226.

  16. Stoll K、Hall W、Janssen P 等人:为什么年轻的加拿大人害怕出生?一项关于加拿大大学生分娩恐惧和生育偏好的调查研究。助产士 2014;30:220.

  17. Lampic C、Svanberg AS、Karlstrom P 等人:女性和男性学者的生育意识、生育意图以及对为人父母的态度。嗡嗡声 2006;21:558

  18. Stoll K、Hauck Y、Downe S 等人:评估怀孕前分娩恐惧的措施的跨文化发展和心理测量评估。Reprod Healthe 2016 年;8:49.

  19. Meczekalski B、Czyzyk A、Kunicki M 等:晚育龄妇女的生育能力:血清抗苗勒管激素 (AMH) 水平在其评估中的作用。J Endocrinol 投资 2016;39:1259.

  20. Jansen NA,Saint Onge JM:一个互联网论坛分析了在美国寻求生育治疗的女性的耻辱权力感知。Soc Sci Med 2015年;147:184.

  21. Zhang F, Lv Y, Wang Y, et al: 中国浙江省不孕妇女的社会污名:一项基于问卷的研究.BMC 女性健康 2021;21:97.

  22. Dowling M, Brown G:来自中国的全球化和国际收养。2009年儿童家庭工作;14:352

  23. Yang B, Zhang JC, Qi YX, et al: 中国不育男性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Am J 男性健康 2017;11:767

  24. Mogilevkina I、Stern J、Melnik D 等人:乌克兰医学生对为人父母的态度和生育知识。2016 年欧洲 J 避孕保健;

  25. Erfani A, Jahanbakhsh R:配偶亲密关系会影响生育意向和偏好吗?J Fam 2021 年问题;1.

  26. Liu Y, Fu R, Roberto KA, et al: 中国成年儿童照顾者的抑郁症状:工作状态和性别的调节作用.老龄化健康 2019;23:1391.

  27. Horwood C、Surie A、Haskins L 等人:印度和南非女性和男性非正规工人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和看法。BMC 公共卫生 2020;20:875.

  28. 周:双重诉求:独生子女政策后的性别平等和生育意向。J Contemp China 2018年;28:367.

  29. Moran E、Bradshaw C、Tuohy T 等人:害怕分娩的父亲经历:综合评价。Int J Environ Res 公共卫生 2021;18:1231.

  30. Hendi AS:全球化和当代生育率的趋同。Soc Forces 2017;96:215.

  31. Wei J. Xue J. Wang D:农村妇女期望生育的社会经济决定因素:中国陕西农村调查。PLoS One 2018;13:e0202968

  32. Gotmark F,Andersson M:与教育、经济、宗教、避孕和计划生育计划相关的人类生育能力。BMC 公共卫生 2020;

  33. Peterson BD、Pirritano M、Tucker L 等:美国男女本科生的生育意识和育儿态度。嗡嗡声 2012;27:1375.

  34. Daniluk JC,Koert E:在线生育意识:生育教育网站在增加知识和改变生育信念方面的功效。嗡嗡声 2015;

  35. Chen H, Wang X, Li Z, et al: 邻里环境对中国女性生育二孩意愿的影响.2019年调查;56:46958019833232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护理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可用:2022 年 3 月 25 日访问,http://www.gov.cn/xinwen/2019-05/09/content_5390023.htm。

  37. 李彦:正规和非正规儿童保育对母亲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中国经济修订版2017;44:227.

  38. Shen Y. 江 L:普遍二孩政策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二孩就业妇女的生育选择。J Fam 2019 年问题;41:611.

  39. Yao H, Chan CHY, Chan CLW:生育重要性:中国不孕不育女性的定性研究。Res Nurs 健康 2018;41:69.

  40. 中国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2021。可用: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0/。2022年3月25日访问

  41. Place JM、Peterson BD、Horton B 等人:墨西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育意识和育儿意向。嗡嗡声肥料 (Camb) 2020;1 .

  42. 罗H,毛ZY:从生育意向到生育行为。2014年亚洲人口梭哈;

  43. Stoll KH、Hauck YL、Downe S 等人:八个经合组织国家年轻未婚妇女对剖宫产的偏好及其对生殖健康教育的影响。2017 年生产健康;14:116.


    • 通信地址:武汉大学护理学院欧阳彦琼,医学博士,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15号。邮政编码: 430071.

    • 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张之东路99号解放路238号解放路238号,邮编:430060。

    E-mail地址: 95358196@qq.com (Rong Wang), ouyangyq@whu.edu.cn (YanQiong Ouyang)

    a 徐静和陆丽对本文有同样的贡献,并被列为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