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


本文基于2016年欧洲经济区年会上的总统讲话。它通过Acemoglu,Aghion和Zilibotti(JEEA 2006)开发的增长和趋同模型来讨论中国的制度和经济转型,该模型强调了投资拉动型增长和创新拉动型增长之间的二分法。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引入的经济改革通过促进海外投资、重新配置和技术采用,使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中国在2008年推出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似乎将中国投资驱动型增长的寿命延长到最佳点以上。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启动了创新引领型增长的引擎。本文基于正在进行的研究,讨论了这种持续转型的优点和局限性,该研究使用企业层面的研发和生产率增长数据进行研究。最后,报告对中国继续走快速融合道路所必需的体制和政策改革进行了评估。(JEL:H54、O11、O16、O25、O32、O33、O53)


负责本文的编辑是德克·克鲁格(Dirk Krueger)。


致谢:本文于2016年8月在日内瓦举行的欧洲经济协会会议上作为主席致辞发表。它建立在与许多合著者多年来对中国的联合研究之上。其中,我特别感谢Simon Alder、Zheng Song、Kjetil Storesletten和Yikai Wang。我感谢 Dirk Krueger 的出色编辑评论,感谢 Stefan Binder、Jennifer Langenegger、Julian Schärer,尤其是 Severin Lenhard 和 Laura Zwyssig 的出色协助。感谢Philippe Aghion、Simon Alder、Chong-en Bai、Yuan Li、Justin Lin、Maria Saez Marti、Zheng Song,以及2016年欧洲经济区年会、布朗大学Frederic B. Garonzik讲座、2016年杜伊斯堡中国经济学会年会以及清华大学增长与制度研究中心各期的与会者。感谢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IZ73Z0_152730)的财政支持。

 1. 引言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世界主要经济参与者之一。2014年,中国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总额方面已超过美国。 1 在国际贸易方面,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出口国在2000年是世界三大出口国。此外,中国在30年内大幅降低了贫困率。在1980年代,日收入低于1.90美元的人口比例几乎为90%。到201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6.5%。 2


1980年代初,经济改革的启动为中国生产和生产率的快速增长铺平了道路,从而实现了如此惊人的增长。从那时起,中国的人均GDP迅速向经合组织国家靠拢,2016年达到美国的27%。这种趋同在21世纪的头十年加速,当时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年增长率接近10%。


据报道,2016年官方公布的增长率为6.7%,目前中国的收敛率仍然很高。 3 然而,自2011年以来,趋同速度已经放缓,预计未来几年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放缓是意料之中的,并且符合增长和趋同的标准理论的预测(除其他外,参见Solow 1956;Barro 和 Sala-i-Martin 1997 年;Howitt 2000 年)。然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也出现了急剧下降,这表明问题可能更深。经过多年的资本存量快速积累,如今中国在水泥或钢铁等重工业中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和该国的金融稳定也越来越担忧。随着股市动荡以及公共和私人债务的激增,中国经济正在对其快速收敛轨迹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成功可能戛然而止,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人们普遍猜测的主题。从经验上看,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难以捉摸的。研究人员对其定义和测量没有达成共识。Eichengreen, Park, and Shin ( 2012, 2013) 认为,风险区位于 2005 年不变美元的人均 GDP 绝对水平约为 16,500 美元。 4 由于整个世界的收入分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上移动,因此很难合理化绝对阈值。例如,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各国的人均固定收入水平要低得多。一个更合理的观点是,如果存在这样的门槛,它是用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术语来定义的: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在接近世界技术前沿的25%-30%时被抛弃了高增长轨迹,这大约是中国今天所处的位置。与这一观点相一致,图1显示了9个新兴国家的人均GDP相对于美国首次超过0.15的那一年开始的发展轨迹,大约是2007年中国的情况。此后,尽管韩国和台湾在四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继续快速趋同,但其他新兴经济体却经历了放缓。这在阿根廷、巴西和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尤为明显,但也发生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

 图 1.
Growth trajectory of selected emerging economies.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轨迹。


注:t = 0 是 2007 年美国 GDP 相对于中国 (15%) 大于或等于中国的第一年。数据来自 Penn World Tables 9.0。该图的构造遵循Aiyar et al. (2013)中的方法。


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验表明,中国可能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它的经济会走韩国和台湾的成功道路吗?还是会失去动力,在某个中等收入水平上安定下来?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借助经济理论和国际证据来阐明这些问题。我的首要假设(其理论基础将在第2节讨论)是,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和收入趋同过程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当经济远离技术前沿时,主要的增长动力是有形资本投资,模仿生产率更高的外国技术,以及将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活动重新分配给生产率较高的活动(例如工业化)。在这个阶段,产业政策和其他政府政策可以促进增长。在第二阶段,当经济接近技术前沿时,它必须启动一个新的引擎:创新。在这个阶段,政府必须引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削减反竞争壁垒,让奶油上升到顶峰,即有利于选择最好的公司和企业家。


事件的时间线。


图 2 显示了中国过去事件的时间表,这些事件在我的假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黑色线表示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时期,而在我的假设表明经济将从激活创新拉动型增长中受益的地区,这条线会变成灰色。经济趋同的第一阶段始于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时,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村经济。第3.1节讨论的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1949年至1979年间实施的错误和不稳定的政策也可以维持一些经济增长。然而,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的效率低下以及该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隔绝,中国的进步仍然远远低于其潜力。

 图2.
Timeline with milestone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中国经济发展里程碑的时间表。


注:深灰色表示经济可以通过投资拉动增长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灰色表示经济需要转向创新主导型增长的发展阶段。黑色表示改革前的时期。


转折点是1978年12月,标志着邓小平主持下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开始。邓在不使国家民主化的情况下实施经济改革的道路在党内和社会上遭到了一些反对,导致了1980年代后期的戏剧性冲突。然而,在1992年,邓著名的南方之行结束了不确定性,重申了对亲市场改革的不可逆转的承诺。这一事件为江泽民领导下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改革铺平了道路:养老金改革、住房市场改革,最重要的是,共产党十五大推动的工业部门大规模私有化。市场经济保留了许多特殊特征,使今天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见第3.2节)。这些措施包括国家在生产活动中强有力的直接存在,以及旨在促进特定地区和行业的投资和技术采用以及有利于出口部门的积极产业政策(例如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胡锦涛(2002-2012)的领导下,经济改革的步伐放缓。然而,胡的中国可以利用以前的改革,实现现代中国有史以来最快的经济增长。


在千禧年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中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高端。在这个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增长需要开启创新引擎。这种情况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我在第 3 节的第二部分和第 4 节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中国经济大幅增加了对创新活动的投资,这可以从研发投资的繁荣中看出,其占GDP的比重与今天的欧盟平均水平相当。另一方面,正在进行的转型具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特征。我的分析指出了两个主要问题。首先,国务院于2008年11月颁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似乎通过赋予国家行为者新的关键作用,重振了投资拉动型增长(第3.3节)。其次,转型受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制约,在中国目前的制度框架下难以克服。与这种担忧相一致,第 4.3 节(König 等人,2017 年)中讨论的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研发支出的繁荣可能掩盖了严重的低效率和分配不当,这些限制了以创新为导向的投资的生产力。解决这些矛盾对于中国能够保持其全面趋同和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世界国际贸易未来日益不确定的情况下。


本文的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2节介绍了投资拉动和创新拉动增长的理论,并提供了支持该理论预测的国际证据。第3节讨论了中国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来源。第四节讨论了中国向创新主导型增长的转型。第5节结束。


2. 与边境的距离和经济增长


Acemoglu, Aghion, and Zilibotti ( 2006) (以下简称AAZ) 提出了一种理论,即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增长引擎在不同的阶段变得突出。在早期阶段,当国家远离技术前沿时,通过投资主导的战略实现高增长,其基石是实物资本投资、重新分配和结构变革,以改善企业和部门之间生产资源的配置,以及通过模仿和采用外国技术实现技术融合。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可能会得到政府干预的帮助,这些干预有选择地支持某些地理区域或国家冠军,以促进快速资本积累和技术采用。这些歧视性政策也是有代价的,因为它们对进入设置了壁垒,从而限制了对最有生产力的公司以及更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选择。然而,在一个以巨大的跨期楔子和市场失灵为特征的环境中,收益往往大于成本。高在职溢价缓解了协调问题,有助于克服信贷市场和合同摩擦。


然而,随着一个经济体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有助于促进高投资的政策最终成为维持进一步发展的负担。随着更简单的技术被采用,模仿和进一步采用技术的范围逐渐消失;投资回报率下降。支持内部人士的政策的好处开始消退。在这个关头,对物质资本积累的关注让位于人力资本和创新的重要性。 5 需要新的政策和制度,旨在通过公平的竞争环境来促进经济的进入、搅动和创造性破坏。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通过银行中介将储蓄引导到现有公司,而是为创新融资创造条件,例如通过加强投资者保护和降低初创企业的进入成本。在遏制腐败、促进适当制度以及增加经济和政治竞争的政策下,创新主导的增长蓬勃发展。

 2.1. 理论


本节提供 AAZ 中形式模型的草图。对技术分析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小节,转到实证第 2.2 节。


该理论的核心是以下方程式,描述了正在向技术前沿靠拢的经济体中技术进步的运动规律:
A(ν,t)=η(ν,t)A¯(t1)imitation +γ(ν,t)A(t1)innovation +ε(ν,t).
(1)

这里,A(ν, t) 表示公司 ν 在时间 t 的 TFP; A(t)01A(ν,t)dν 是国家层面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 A¯(t) 并且是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全要素生产率,假设其以外生速度g增长。术语 η(ν,t)A¯(t1) 和γ(ν, t)A(t − 1)分别反映了来自模仿/采用和创新/适应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术语 ε(ν, t) 是一个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反映了不同公司(或部门)创新绩效的差异。公司特定的术语η(ν, t)和γ(ν, t)分别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潜力和企业家的技能。这些术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讨论。请注意,假设所有公司都从相同的知识状态 A(t − 1) 开始每个时期。此假设简化了分析。在 König、Lorenz 和 Zilibotti ( 2016) 中,我们考虑了一个更丰富的模型,其中知识库是特定于公司的,即 A(ν, t − 1) 取代了 A(t − 1)。该模型更现实,是其他预测的主体,但也更复杂,因为它具有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内生动态。( 1 中引入的简化假设通过从分布复杂性中抽象出来,使模型更易于处理。

我们定义为 a(t)A(t)/A¯(t) 衡量该国与技术前沿的接近程度的综合指标。将 ( 1) 积分超过 ν 并将两边除以 A¯(t) (回想一下 A¯ 以外生速率 g 增长)得到
a(t)=11+g(η(t)+γ(t)a(t1)),
(2)

其中 η(t) 和 γ(t) 分别是 η(ν, t) 和 γ(ν, t) 的全经济平均值。只要γ > 1 + g,这个差分方程就意味着经济完全收敛到边界(a = 1)。


在AAZ的完全微观模型中,公司由重叠的几代企业家经营,他们生活了两个时期,并被赋予了异质的能力。π比例的企业家能力较高,而1-π的企业家能力较低。一个特定的企业家在出生时是高能力还是低能力是未知的,但企业家在她生命的最初阶段的表现会(完全)揭示出来。假设企业和活跃企业家的总衡量标准随时间推移是恒定的。企业家在他们的生命范围内最大化公司目前的贴现利润。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等式(1)演变。企业家受到信贷限制。这些限制对没有财富的年轻企业家更具约束力,而老企业家可以利用他们的留存收益来放松信贷限制,并为更大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这意味着老公司(即由老企业家经营的公司)规模更大。


投资被认为是技术采用的载体,因此更大的投资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和通过模仿实现更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正式地说,由于投资潜力取决于年龄(如上所述),年轻公司有 η(ν, t) = η L ,而老公司达到 η(ν, t) = η H > η L 。创新被认为与公司规模无关,而取决于企业家的先天能力。更正式地说,γ(ν, t) = γ L 对于由低能力企业家经营的公司,γ(ν, t) = H > γ L γ 对于由高能力企业家经营的公司。


在没有信贷约束的第一好世界中,所有公司都会运行大型投资项目,即 η(t) = η H 。遴选工作如下:能力不明的年轻企业家被分配到公司;然后,被证明具有高能力的企业家将被保留,而低能力的企业家将被年轻的企业家所取代。因此
γ(t)=(12+12(1π)measure young firms )×(πγH+(1π)γL)+π2×measure old firms γHγ¯.

首先,创新和模仿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大化。

由于年轻企业家受到信用限制,无法实现第一优,因此出现了创新与模仿之间的权衡。在权力下放的均衡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合同安排。在一种这样的安排(投资拉动型增长)中,所有现任企业家都被保留到去世。因此,公司人口的一半是年轻和小的,一半是老年人和大: η(t)=η¯(ηH+ηL)/2 。能力等于人口中企业家的无条件平均能力: γ(t)=γπγH+(1π)γL 。这种安排以更糟糕的公司选择为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贷约束的影响。在另一种安排(创新主导型增长)中,只有高技能的企业家才能被保留下来。高选择意味着 γ(t)=γ¯ .然而,这是以公司平均规模较小的为代价的,因为大部分公司是年轻人。更正式地说, η(t)=η 其中
η(12+12(1π)measure young firms )×ηL+π2×measure old firms ηH.


总而言之,在与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平衡中,企业平均年龄较大,项目规模更大。这会产生更多的模仿,即更高的η。相反,在以创新为主导的增长中,企业平均更年轻,只有最好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然而,年轻企业家的财务限制更大,这意味着投资较低。这种均衡的特点是更多的搅动、选择和创新,即更高的γ。等式(2)表明,随着经济接近技术前沿,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也在增加。这在技术融合过程的早期(后期)阶段创造了模仿(创新)的比较优势。


要更正式地了解这种比较优势,请定义 a^(η¯η)/(γ¯γ)(0,1) 。然后,图 3 显示,对于所有 a(t − 1) < a^ ,在投资拉动型增长下增长最大化,而对于所有 a(t − 1) > a^, 增长在创新拉动型增长下实现最大化。此外,如果人们假设, gη+γ¯1 那么以创新为主导的增长将完全融合到技术前沿。

 图3.
AAZ model: comparison between two policy regimes.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AAZ模型:两种政策制度的比较。


注:左图显示了由于缺乏对内部公司的支持,经济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无法实现增长最大化的情况。右图显示了一个经济体的情况,该经济体由于反竞争政策而在发展后期没有实现增长最大化,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a trap )。


在分散的均衡中选择哪种制度(或制度序列)取决于公司和金融家之间的最佳合同安排,这在AAZ中有详细讨论。在这里,我总结了结果。均衡遵循与增长最大化政策相同的顺序:经济远离技术前沿,走上投资主导的增长轨道;然后,在某个时候,在图中用 A eq 表示,经济转向创新主导的增长。通常,a eq 不同于 a^ .由于不同摩擦力的相互作用,a eq 可以低于或高于 a^ 。这种歧义的解决受到政策的影响。在采取促进竞争政策的国家(如图3的A组),现有企业的利润较低,这意味着在信贷市场上的在职优势很小。然后,a eq 通常低于 a^ 。由于信贷市场存在巨大缺口 a[aeq,a^] ,这些经济体的增长率低于其潜在水平。与此相反,那些采取并保留对进入壁垒设置强有力产业政策的国家则给现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在这些国家/地区,a eq 往往高于 a^ ,如图 3 的面板 B 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率在 a[a^,aeq] .更糟糕的是,经济未能向前沿靠拢,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用 trap .


更一般地说,该理论预测,采取产业政策或其他反竞争措施的国家可能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快速增长。然而,如果它们不能改革这些政策以促进后期的选择,它们就有可能急剧放缓增长,并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图 4 提供了与图 3 相同的信息,但强调了增长率与边境接近度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采取投资拉动型增长战略的国家甚至可能增长得更快。然而,长期坚持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战略会损害后期发展阶段的增长。 6 这是在下一节中与国际经验证据进行比较的预测。

 图4.
Growth and proximity to frontier.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增长和靠近边境。


注:该图显示了对两个经济体的增长率的理论预测,这两个经济体由于不同的政策制度,分别遵循投资主导(黑色)和创新主导(灰色)增长战略。


2.2. 国际证据


AAZ使用非前沿国家(即非经合组织国家和1990年代才加入经合组织的国家)的样本表明,如果企业远离技术前沿,则企业面临高准入壁垒的经济体表现良好。然而,在接近技术前沿(以相对于美国的人均GDP来衡量)的情况下,那些制度通过低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的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在AAZ中,根据Djankov等人(2002)的“开设新业务的程序数量”变量,将国家分为进入壁垒高或低。然后,在 AAZ 中估计的面板回归采用以下形式:
gi,t=α0,HBHBi+α0,LBLBi+α1,HB(yi,t1yU.S.,t1×HBi)+α1,LB(yi,t1yU.S.,t1×LBi)+di+ft+εi,t,
(3)

其中因变量是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增长介于 t − 1 和 t 之间(一个时期是五年间隔)。自变量包括高门槛和低门槛的虚拟变量、高门槛和低门槛国家在时间间隔开始时与边境的接近程度,以及一整套国家和时间固定效应。估计此方程得出的系数α 1,HB 明显大于α 1,LB 。高壁垒国家在远离边境时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收敛(尽管估计系数的差异没有精确估计),但当它们接近技术领导者时,收敛速度要慢得多。

我们还考虑了具有连续交互的替代规范:
gi,t=β0+β1Bi+β2yi,t1yU.S.,t1+β3(yi,t1yUS,t1×Bi)+di+ft+εi,t,
(4)

其中 B 是进入壁垒的连续衡量标准。我们发现β的负估计 3 值,表明随着经济接近技术前沿,壁垒的负面影响更大。 7


在 AAZ 的基础上,我使用更新的数据来证明 AAZ 中记录的模式是稳健的。此外,我还考虑了根据该理论应该发挥作用的替代制度变量的影响。我重点关注使用1965年至2014年间数据的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样本。 8 回归规范是等式(3)和(4)的类比,具有三种不同的制度特征(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代替了AAZ中使用的障碍措施。 9 具体而言,我考虑了市场准入壁垒、腐败指数和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的不同衡量标准。下面讨论了我们估计中使用的三个度量中的每一个,并介绍了主要结果。


市场准入壁垒。


首先,我考虑进入壁垒。图5以图形方式显示了高壁垒和低壁垒国家的增长率如何随着技术前沿的临近而下降。 10 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项目》(2004-2016年)中的世界银行变量“注册公司所需的程序总数”对国家进行分类。 11 这项措施代表了企业家能够开展新业务所需的障碍,因此也代表了在职者在经济中获得的保护。如果说行政壁垒使新公司更难进入市场,那么竞争和创造性破坏就很低。因此,高壁垒国家倾向于追求投资驱动型增长,而不是创新驱动型增长。当它们接近技术前沿时,投资驱动型增长的范围会缩小,趋同也会放缓。

 图5.
Growth and proximity to frontier in countries with high and low barriers to market entry.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在市场准入壁垒高低的国家的增长和靠近边境。


注:上图显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减去一组固定效应后的增长与接近边境之间的相关性,按高于和低于中位数的障碍进行细分。下图显示了减去国家固定效应后增长与接近边境之间的相关性,按高于和低于中位数的障碍进行细分。


公式(3)的估计结果显示在表1的顶部面板中,该面板报告了α 1,HB 和α的感兴趣系数 1,LB 。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群体固定效应,而第(3)、(4)和(5)栏则控制一整套国家固定效应。因此,图5的顶部面板绘制了扣除估计的组固定效应后的人均工人GDP增长,而图5的底部面板绘制了扣除估计的国家固定效应后的人均工人GDP增长。 12 从视觉上可以看出,左图中回归线的斜率系数明显比右图中的斜率系数负,表明随着高壁垒经济体接近技术前沿,增长表现恶化得更快。在AAZ之后,表1的面板A中的最后两列基于IV方法,其中与边界的接近程度通过其一个周期滞后来检测。最后,第(2)和(5)列控制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壁垒国家与低壁垒国家相比,靠近边境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明显更为负值。


表1.增长、靠近边境和市场进入壁垒。
(1)(2)(3)(4)(5)
OLSIV

小组A(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世界银行壁垒

接近×高障碍
−0.094−0.079−0.243−0.513−0.297
(0.024)(0.015)(0.058)(0.082)(0.070)
 接近×低门槛−0.040−0.048−0.116−0.140−0.141
(0.013)(0.018)(0.025)(0.033)(0.027)
 P 值差异 int. coef.0.0400.1220.0470.0000.039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56423456414384
 R-平方0.300.380.250.150.21

B组(1965-2014年):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世界银行壁垒
 障碍−0.000−0.000
(0.001)(0.001)
 接近−0.014−0.015−0.087−0.105−0.097
(0.019)(0.022)(0.050)(0.059)(0.048)
 接近 P 屏障−0.005−0.005−0.007−0.012−0.008
(0.003)(0.003)(0.007)(0.008)(0.006)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56423456444413
 R-平方0.150.190.240.160.20
(1)(2)(3)(4)(5)
OLSIV
Panel A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World Bank Barriers
Proximity × high barriers−0.094−0.079−0.243−0.513−0.297
(0.024)(0.015)(0.058)(0.082)(0.070)
Proximity × low barriers−0.040−0.048−0.116−0.140−0.141
(0.013)(0.018)(0.025)(0.033)(0.027)
P-value diff. int. coef.0.0400.1220.0470.0000.039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56423456414384
R-sqr0.300.380.250.150.21
Panel B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World Bank Barriers
Barriers−0.000−0.000
(0.001)(0.001)
Proximity−0.014−0.015−0.087−0.105−0.097
(0.019)(0.022)(0.050)(0.059)(0.048)
Proximity P barriers−0.005−0.005−0.007−0.012−0.008
(0.003)(0.003)(0.007)(0.008)(0.006)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56423456444413
R-sqr0.150.190.240.160.20


注意:标准错误在括号中。因变量是五年(1965-1970年,1970-1975年,...,2005-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GDP增长率。最后一个间隔涵盖四年(2010-2014)。自变量接近边境是该国每个工人的 GDP 与美国每个工人的 GDP 的比率,两者都是在每个时期开始时计算的。B组中的自变量障碍是每个国家在2004年至2016年期间所有年份中世界银行变量“注册新公司所需的程序”的平均值。在面板 A 中,与边境接近度交互的自变量高壁垒(低壁垒)是一个虚拟变量,对于程序编号大于或等于所有国家/地区的中位数的国家,取值为 1,如果较小,则取值为 0。教育的控制变量是25岁以上男性人口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错误聚类在第 (1) 和 (2) 列中。所有列都包含时间固定效果。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假人。在图 A 的第 (4) 列和第 (5) 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边界接近度与高障碍和低障碍的虚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图B第(4)和(5)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边界接近度及其与障碍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


表1.增长、靠近边境和市场进入壁垒。
(1)(2)(3)(4)(5)
OLSIV

小组A(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世界银行壁垒

接近×高障碍
−0.094−0.079−0.243−0.513−0.297
(0.024)(0.015)(0.058)(0.082)(0.070)
 接近×低门槛−0.040−0.048−0.116−0.140−0.141
(0.013)(0.018)(0.025)(0.033)(0.027)
 P 值差异 int. coef.0.0400.1220.0470.0000.039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56423456414384
 R-平方0.300.380.250.150.21

B组(1965-2014年):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世界银行壁垒
 障碍−0.000−0.000
(0.001)(0.001)
 接近−0.014−0.015−0.087−0.105−0.097
(0.019)(0.022)(0.050)(0.059)(0.048)
 接近 P 屏障−0.005−0.005−0.007−0.012−0.008
(0.003)(0.003)(0.007)(0.008)(0.006)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56423456444413
 R-平方0.150.190.240.160.20
(1)(2)(3)(4)(5)
OLSIV
Panel A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World Bank Barriers
Proximity × high barriers−0.094−0.079−0.243−0.513−0.297
(0.024)(0.015)(0.058)(0.082)(0.070)
Proximity × low barriers−0.040−0.048−0.116−0.140−0.141
(0.013)(0.018)(0.025)(0.033)(0.027)
P-value diff. int. coef.0.0400.1220.0470.0000.039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56423456414384
R-sqr0.300.380.250.150.21
Panel B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World Bank Barriers
Barriers−0.000−0.000
(0.001)(0.001)
Proximity−0.014−0.015−0.087−0.105−0.097
(0.019)(0.022)(0.050)(0.059)(0.048)
Proximity P barriers−0.005−0.005−0.007−0.012−0.008
(0.003)(0.003)(0.007)(0.008)(0.006)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56423456444413
R-sqr0.150.190.240.160.20


注意:标准错误在括号中。因变量是五年(1965-1970年,1970-1975年,...,2005-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GDP增长率。最后一个间隔涵盖四年(2010-2014)。自变量接近边境是该国每个工人的 GDP 与美国每个工人的 GDP 的比率,两者都是在每个时期开始时计算的。B组中的自变量障碍是每个国家在2004年至2016年期间所有年份中世界银行变量“注册新公司所需的程序”的平均值。在面板 A 中,与边境接近度交互的自变量高壁垒(低壁垒)是一个虚拟变量,对于程序编号大于或等于所有国家/地区的中位数的国家,取值为 1,如果较小,则取值为 0。教育的控制变量是25岁以上男性人口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错误聚类在第 (1) 和 (2) 列中。所有列都包含时间固定效果。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假人。在图 A 的第 (4) 列和第 (5) 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边界接近度与高障碍和低障碍的虚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图B第(4)和(5)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边界接近度及其与障碍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


在表 1 的面板 B 中,我遵循 ( 4) 中的规范,连续测量障碍物,直接与边界的接近度相互作用。特别是,B代表在国家i开设新业务所需的程序数量。β 3 ,利息系数始终为负数(尽管在统计学上略微不显著)。这证实了高壁垒国家在接近技术前沿时的增长率较低。

 腐败。


作为内部公司获得歧视性支持的第二个指标,我认为是腐败的衡量标准。我用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来衡量腐败。 13 该指数描述了一个国家公共部门的腐败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措施体现了官僚阶层的普遍租金榨取,这种榨取抑制了增长,而不管发展阶段如何(例如,见Mauro 1995)。然而,我也希望它与官僚机构给予关联公司的特权有关,这些特权排除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条件。因此,腐败成为自由竞争的障碍。正如我在下面讨论的,中国是一个国家的主要例子,对腐败的高度容忍允许相关公司和当地政客分享地方保护产生的租金。下文第3节认为,这种地方垄断制度实际上可能促进了投资,而不是阻止了投资。


与AAZ的预测一致,图6显示,腐败的影响与市场准入的行政壁垒相似:腐败程度高的国家在接近技术前沿时,其表现恶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相比之下,低腐败国家的趋同效应(即增长率下降)较为温和。

 图6.
Growth and proximity to frontier in countries with high and low corruption.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腐败高低的国家的增长和靠近边境。


注:上图显示了在减去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群体固定效应后,增长与接近边境之间的相关性,按高于和低于中位数的腐败程度进行细分。下图显示了减去国家固定效应后增长与接近边境之间的相关性,按高于和低于中位数的腐败程度进行细分。


表2中的回归分析证实了结果,该回归分析是表1的模拟。在面板 A 和 B 的所有规格中,系数都具有预期的模式。图A中的所有系数都非常显著,而在图B中,合并回归产生的系数略微不显著,当包括国家固定效应时,这些系数变得非常显著。


表2.增长、靠近边境和腐败。
(1)(2)(3)(4)(5) 
OLSIV

面板A(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清廉指数
 接近度×高−0.109−0.097−0.256−0.517−0.302
 腐败(0.027)(0.020)(0.058)(0.080)(0.069)
 接近度×低−0.028−0.035−0.109−0.132−0.134
 腐败(0.010)(0.014)(0.023)(0.029)(0.024)
 P 值差异 int. coef.0.0050.0050.0190.0000.021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67434467424394
 R-平方0.300.380.250.160.21

B组(1965-2014年):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清廉指数
 腐败−0.005−0.006
(0.002)(0.002)
 接近−0.115−0.099−0.278−0.475−0.315
(0.032)(0.027)(0.061)(0.075)(0.063)
 接近×腐败−0.007−0.005−0.024−0.049−0.028
(0.005)(0.003)(0.009)(0.011)(0.009)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67434467455424
 R-平方0.160.220.250.150.20
(1)(2)(3)(4)(5) 
OLSIV
Panel A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Proximity × high−0.109−0.097−0.256−0.517−0.302
corruption(0.027)(0.020)(0.058)(0.080)(0.069)
Proximity × low−0.028−0.035−0.109−0.132−0.134
corruption(0.010)(0.014)(0.023)(0.029)(0.024)
P-value diff. int. coef.0.0050.0050.0190.0000.021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67434467424394
R-sqr0.300.380.250.160.21
Panel B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Corruption−0.005−0.006
(0.002)(0.002)
Proximity−0.115−0.099−0.278−0.475−0.315
(0.032)(0.027)(0.061)(0.075)(0.063)
Proximity × corruption−0.007−0.005−0.024−0.049−0.028
(0.005)(0.003)(0.009)(0.011)(0.009)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67434467455424
R-sqr0.160.220.250.150.20


注意:标准错误在括号中。因变量是五年(1965-1970年,1970-1975年,...,2005-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GDP增长率。最后一个间隔涵盖四年(2010-2014)。自变量接近边境是该国每个工人的 GDP 与美国每个工人的 GDP 的比率,两者都是在每个时期开始时计算的。在面板B中,与边境附近的自变量腐败相互作用,是每个国家在1995年至2011年所有可用年份的平均(反向)腐败感知指数(尽管最近几年的观测结果可用,但它们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自变量高腐败(低腐败)与面板 A 中与边境的接近程度相互作用,是一个虚拟变量,对于腐败程度大于或等于所有国家/地区的中位数的国家,取值为 1,如果较小,则取值为 0。教育的控制变量是25岁以上男性人口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错误聚类在第 (1) 和 (2) 列中。所有列都包含时间固定效果。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假人。在面板 A 的第 (4) 列和第 (5) 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边界接近度与高腐败和低腐败的虚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图B第(4)和(5)列中,接近边界的主要影响及其与腐败的相互作用都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进行测量。


表2.增长、靠近边境和腐败。
(1)(2)(3)(4)(5) 
OLSIV

面板A(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清廉指数
 接近度×高−0.109−0.097−0.256−0.517−0.302
 腐败(0.027)(0.020)(0.058)(0.080)(0.069)
 接近度×低−0.028−0.035−0.109−0.132−0.134
 腐败(0.010)(0.014)(0.023)(0.029)(0.024)
 P 值差异 int. coef.0.0050.0050.0190.0000.021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67434467424394
 R-平方0.300.380.250.160.21

B组(1965-2014年):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清廉指数
 腐败−0.005−0.006
(0.002)(0.002)
 接近−0.115−0.099−0.278−0.475−0.315
(0.032)(0.027)(0.061)(0.075)(0.063)
 接近×腐败−0.007−0.005−0.024−0.049−0.028
(0.005)(0.003)(0.009)(0.011)(0.009)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67434467455424
 R-平方0.160.220.250.150.20
(1)(2)(3)(4)(5) 
OLSIV
Panel A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Proximity × high−0.109−0.097−0.256−0.517−0.302
corruption(0.027)(0.020)(0.058)(0.080)(0.069)
Proximity × low−0.028−0.035−0.109−0.132−0.134
corruption(0.010)(0.014)(0.023)(0.029)(0.024)
P-value diff. int. coef.0.0050.0050.0190.0000.021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67434467424394
R-sqr0.300.380.250.160.21
Panel B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Corruption−0.005−0.006
(0.002)(0.002)
Proximity−0.115−0.099−0.278−0.475−0.315
(0.032)(0.027)(0.061)(0.075)(0.063)
Proximity × corruption−0.007−0.005−0.024−0.049−0.028
(0.005)(0.003)(0.009)(0.011)(0.009)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67434467455424
R-sqr0.160.220.250.150.20


注意:标准错误在括号中。因变量是五年(1965-1970年,1970-1975年,...,2005-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GDP增长率。最后一个间隔涵盖四年(2010-2014)。自变量接近边境是该国每个工人的 GDP 与美国每个工人的 GDP 的比率,两者都是在每个时期开始时计算的。在面板B中,与边境附近的自变量腐败相互作用,是每个国家在1995年至2011年所有可用年份的平均(反向)腐败感知指数(尽管最近几年的观测结果可用,但它们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自变量高腐败(低腐败)与面板 A 中与边境的接近程度相互作用,是一个虚拟变量,对于腐败程度大于或等于所有国家/地区的中位数的国家,取值为 1,如果较小,则取值为 0。教育的控制变量是25岁以上男性人口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错误聚类在第 (1) 和 (2) 列中。所有列都包含时间固定效果。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假人。在面板 A 的第 (4) 列和第 (5) 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边界接近度与高腐败和低腐败的虚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图B第(4)和(5)列中,接近边界的主要影响及其与腐败的相互作用都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进行测量。


迄今为止的分析表明,随着各国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其增长过程受益于减少市场准入和腐败壁垒的改革。AAZ还预测,中等收入国家应该点燃创新的引擎。带着这种动机,我现在开始研究研发强度(创新投资活动的标准代表)与融合过程不同阶段的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14

 研发支出。


我通过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来衡量创新倾向(来源:世界银行,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虽然这是一个结果变量,但AAZ的理论假设研发强度受到政策和制度安排(公平竞争、研发补贴等)的影响。如图7所示,随着各国接近技术前沿,低研发强度伴随着增长表现的更快恶化。相比之下,在研发强度高的国家,趋同进程的放缓要小得多。

 图7.
Growth and proximity to frontier in countries with high and low R&D intensity.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在研发强度高和低的国家的增长和靠近前沿。


注:上图显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减去一组固定效应后增长与接近前沿之间的相关性,按研发强度高于和低于中位数进行细分。下图显示了减去国家固定效应后增长与接近边境之间的相关性,按研发强度高于和低于中位数进行细分。


表 3 的面板 A 根据符号(α 1,HB 小于 α 1,LB )和关系的统计显著性证实了该图的结果。面板B中的结果更加模糊。在没有国家固定效应的合并回归中,交互作用项的系数具有错误(负)号。然而,交互作用项的系数在具有国家固定效应的回归中是正且显著的。因此,在靠近技术前沿的研发倾向高的经济体的增长表现明显更强。或者,同样,低研发强度国家在接近技术前沿时会遭受更明显的放缓。因此,具有国家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结果与该理论一致。


表3.增长、靠近前沿和研发强度。
(1)(2)(3)(4)(5) 
OLSIV

面板A(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研发支出
 接近×低研发−0.162−0.145−0.378−0.733−0.433
(0.038)(0.029)(0.067)(0.104)(0.089)
 接近×高研发−0.035−0.048−0.108−0.132−0.138
(0.010)(0.016)(0.026)(0.033)(0.026)
 P 值差异 int. coef.0.0020.0020.0000.0000.002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16383416378348
 R-平方0.330.430.270.180.25

B组(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研发支出
R&D0.0180.019
(0.004)(0.003)
 接近−0.048−0.041−0.214−0.313−0.223
(0.024)(0.021)(0.040)(0.053)(0.043)
 邻近×研发−0.016−0.0200.0510.0810.044
(0.010)(0.009)(0.024)(0.030)(0.024)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16383416405374
 R-平方0.160.210.250.180.23
(1)(2)(3)(4)(5) 
OLSIV
Panel A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R&D Expenditure
Proximity × low R&D−0.162−0.145−0.378−0.733−0.433
(0.038)(0.029)(0.067)(0.104)(0.089)
Proximity × high R&D−0.035−0.048−0.108−0.132−0.138
(0.010)(0.016)(0.026)(0.033)(0.026)
P-value diff. int. coef.0.0020.0020.0000.0000.002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16383416378348
R-sqr0.330.430.270.180.25
Panel B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R&D Expenditure
R&D0.0180.019
(0.004)(0.003)
Proximity−0.048−0.041−0.214−0.313−0.223
(0.024)(0.021)(0.040)(0.053)(0.043)
Proximity × R&D−0.016−0.0200.0510.0810.044
(0.010)(0.009)(0.024)(0.030)(0.024)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16383416405374
R-sqr0.160.210.250.180.23


注意:标准错误在括号中。因变量是五年(1965-1970年,1970-1975年,...,2005-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GDP增长率。最后一个间隔涵盖四年(2010-2014)。自变量接近边境是该国每个工人的 GDP 与美国每个工人的 GDP 的比率,两者都是在每个时期开始时计算的。B组中的自变量研发是1996年至2014年所有可用年份每个国家的平均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在面板A中,与边境附近的自变量高研发(低研发)是一个虚拟变量,对于研发支出大于或等于所有国家的中位数的国家,取值为1,如果较小,则为零。教育的控制变量是25岁以上男性人口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错误聚类在第 (1) 和 (2) 列中。所有列都包含时间固定效果。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假人。在图 A 的第 (4) 列和第 (5) 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接近边界与高低 R&D 的虚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图B第(4)列和第(5)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接近边界的主要效应及其与研发的相互作用。


表3.增长、靠近前沿和研发强度。
(1)(2)(3)(4)(5) 
OLSIV

面板A(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研发支出
 接近×低研发−0.162−0.145−0.378−0.733−0.433
(0.038)(0.029)(0.067)(0.104)(0.089)
 接近×高研发−0.035−0.048−0.108−0.132−0.138
(0.010)(0.016)(0.026)(0.033)(0.026)
 P 值差异 int. coef.0.0020.0020.0000.0000.002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16383416378348
 R-平方0.330.430.270.180.25

B组(1965-2014):部门变量是每个工人的GDP增长率 衡量标准:研发支出
R&D0.0180.019
(0.004)(0.003)
 接近−0.048−0.041−0.214−0.313−0.223
(0.024)(0.021)(0.040)(0.053)(0.043)
 邻近×研发−0.016−0.0200.0510.0810.044
(0.010)(0.009)(0.024)(0.030)(0.024)
 国家 FENONOYESYESYES
 教育控制NOYESNONOYES
 obs数量416383416405374
 R-平方0.160.210.250.180.23
(1)(2)(3)(4)(5) 
OLSIV
Panel A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R&D Expenditure
Proximity × low R&D−0.162−0.145−0.378−0.733−0.433
(0.038)(0.029)(0.067)(0.104)(0.089)
Proximity × high R&D−0.035−0.048−0.108−0.132−0.138
(0.010)(0.016)(0.026)(0.033)(0.026)
P-value diff. int. coef.0.0020.0020.0000.0000.002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16383416378348
R-sqr0.330.430.270.180.25
Panel B (1965–2014): Dep. variable i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worker Measure: R&D Expenditure
R&D0.0180.019
(0.004)(0.003)
Proximity−0.048−0.041−0.214−0.313−0.223
(0.024)(0.021)(0.040)(0.053)(0.043)
Proximity × R&D−0.016−0.0200.0510.0810.044
(0.010)(0.009)(0.024)(0.030)(0.024)
Country FENONOYESYESYES
Contr. for educationNOYESNONOYES
Number of obs.416383416405374
R-sqr0.160.210.250.180.23


注意:标准错误在括号中。因变量是五年(1965-1970年,1970-1975年,...,2005-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GDP增长率。最后一个间隔涵盖四年(2010-2014)。自变量接近边境是该国每个工人的 GDP 与美国每个工人的 GDP 的比率,两者都是在每个时期开始时计算的。B组中的自变量研发是1996年至2014年所有可用年份每个国家的平均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在面板A中,与边境附近的自变量高研发(低研发)是一个虚拟变量,对于研发支出大于或等于所有国家的中位数的国家,取值为1,如果较小,则为零。教育的控制变量是25岁以上男性人口在每个时期开始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标准错误聚类在第 (1) 和 (2) 列中。所有列都包含时间固定效果。第(1)和(2)栏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假人。在图 A 的第 (4) 列和第 (5) 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接近边界与高低 R&D 的虚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图B第(4)列和第(5)列中,使用相同变量的单周期滞后来检测接近边界的主要效应及其与研发的相互作用。


从国际证据中可以给中国吸取什么教训?至少二十年来,中国一直是高投资率模仿经济体的典型案例。正式壁垒一直很高(如下所述),腐败猖獗。政治关系对于经营成功的企业至关重要。在以下各节中,我将广泛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如何从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技术转让、生产资源的内部重新分配以及鼓励高投资的各种经济改革中受益。然后,我认为,随着与技术前沿的差距缩小,中国今天面临着迄今为止所追求的增长战略的回报递减的问题。我的论点是,如果中国坚持支持内部人士和推动公共投资的政策,中国可能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高增长轨迹的延续取决于从投资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这反过来又需要改革和新政策,一方面鼓励市场和竞争,另一方面需要缩小国家的作用。


图 3(面板 B)可用于图形化地总结以下各节中提出的论点:早在 1979 年,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经济体,相对于世界前沿(即 a1979CHN<a^ )。在这一点上,投资拉动的增长是更合适的战略。然而,今天的中国可能已经克服了关键时刻(即 a2017CHN>a^ )。迄今为止成功的政策现在可能已经成为未来增长的负担,并使中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trap


3. 中国投资拉动型增长


3.1.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投资拉动型增长


直到公元1500年,中国一直是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在宋明王朝统治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辉煌之后,中国在清朝(1644-1912)统治下经历了明显的衰落。在整个十九世纪,反复的军事逆转和政治动荡削弱了帝国政府,导致皇帝被推翻,并于 1912 年宣布成立中华民国。然而,共和国被证明是脆弱的,很快就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陷入了内战、无政府状态和外国占领。


1949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起义,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传统生存活动为主的贫困经济体。毛政权最初在统一控制下恢复了法律和秩序。然而,共产党政权很快就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农业于1951年首次集体化。几年后,毛发起了“大跃进”,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根据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其混乱的实施导致了约3000万人死亡的饥荒(Li and Yang 2005;Meng, Qian, and Yared 2015)。在刘少奇主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建后,短暂的安抚让位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掀起的新一轮激进主义浪潮,其宣称的目标是压制资本主义和中国传统价值观。1976年毛去世和随后的四人帮失败后,邓小平获得了对共产党的控制权。他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于1978年启动了一项经济改革计划,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在新的基础上启动工业化。


从它造成的重大人道主义苦难中抽象出来,毛政权的经济遗产是什么?普遍的看法是,即使相对于苏维埃俄国,毛政权也是无效的。Cheremukhin等人(2015)最近的一篇论文挑战了这一观点,记录了毛领导下发生了大量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和重新分配。例如,在大跃进和实行经济改革(1966-1975年)之间的这段时间里,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7%。他们使用双部门新古典增长模型,模拟了将跨部门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楔形)保持在1953年水平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将这一反事实与实际数据进行了比较。作者继续表明,毛领导下的中国经济表现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维埃俄罗斯一样好(或一样差)。特别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改革前就已经是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这项研究表明,在毛大跃进和经济改革开始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一种原始形式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已经在路上。共产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经济非常糟糕,即使是误导性的政策也可能点燃投资拉动型增长。尽管如此,与邓小平领导下实行经济改革后的惊人收敛速度相比,增长表现并不高。如表4所示(基于Cheremukhin等人,2015年),1978年以后的时期,年均GDP增长率显著提高,资本增长率提高,制造业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加快,部门间楔子减少得更快。


表4.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增长情况。
 年增长率 (%)
1966–19751978–2012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5.79.4
 劳动力2.51.5

农业中的劳动力份额
−1.2−2.2
 股本7.910.2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2.04.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2.43.9
 跨部门楔子−1.8−3.7
Annual growth rate (%)
1966–19751978–2012
Real GDP5.79.4
Labor force2.51.5
Labor share in agriculture−1.2−2.2
Capital stock7.910.2
Manufacturing TFP2.04.4
Agricultural TFP2.43.9
Intersectoral wedges−1.8−3.7


注:数据来自Cheremukhin等人(2015)第13页和第39页的表1和表8。


表4.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增长情况。
 年增长率 (%)
1966–19751978–2012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5.79.4
 劳动力2.51.5

农业中的劳动力份额
−1.2−2.2
 股本7.910.2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2.04.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2.43.9
 跨部门楔子−1.8−3.7
Annual growth rate (%)
1966–19751978–2012
Real GDP5.79.4
Labor force2.51.5
Labor share in agriculture−1.2−2.2
Capital stock7.910.2
Manufacturing TFP2.04.4
Agricultural TFP2.43.9
Intersectoral wedges−1.8−3.7


注:数据来自Cheremukhin等人(2015)第13页和第39页的表1和表8。


1978年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显著加速、跨部门楔子的迅速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增长,都可归因于邓小平领导下的各种经济改革。下文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以及它们在促进1978年后中国投资驱动型增长中的作用。


3.2. 改革后投资带动型增长


随着1978年经济改革的开始,中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经济自由化,使中国经济走上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向技术前沿快速靠拢的轨道。


在讨论引发齿轮变化的改革之前,有必要指出共产党内部职业激励制度的重大转变。这种变化的重要性不亚于过去四十年中国在法律上的制度变化。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政治选择主要由意识形态的忠诚和赞助驱动。尽管赞助与改革后的中国政治制度并不陌生(Shih, Adolph, and Liu 2012),但它现在与重要的精英选择相伴而行。一些实证研究表明,省级领导人在政府或党内晋升到更高职位的机会取决于他们是否成功地在本省实现高经济增长(例如,参见Maskin, Qian, and Xu 2000;Bo 2002;Li和周 2005)。Jia, Kudamatsu, and Seim ( 2015) 调和了这两种观点,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在职表现和与高层政治家的联系都很重要——这两个因素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他们通过每个领导人所统治的省份的实际GDP增长来衡量绩效。联系是利用共产党官员的履历建立的:如果一个省级领导人曾经与常务委员会的最高中央领导人之一在同一时期在党或政府的同一部门工作,那么他就是有联系的(在政治家成为领导人之前必须发生这种接触, 所以它们可以被视为外源性)。作者发现,人际关系对晋升概率有相当大的统计学意义。这确立了赞助的重要性。然而,其影响完全是由表现强劲的省级领导人推动的,而表现较差的领导人无论其关系如何,都不太可能得到晋升。因此,仅靠赞助并不足以获得成功的政治生涯。相反,人脉和业绩是省级领导人晋升的补充。


总之,尽管赞助可能具有扭曲效应,但一旦与对任人唯贤的足够重视相结合,它仍然可以导致选择称职的领导者。轶事证据证实了他们的发现:据说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职业生涯得益于他在2000年代初担任省长时浙江省的高速增长率(每年14%)。


3.2.1. 农业改革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实施的第一个政策改革是在农村地区引入家庭责任制,以取代现有的集体农业制度。在家庭责任制下,农民一旦完成采购配额,就有权对其农业产出行使全部权力。将农业产出的权力交给家庭的概念首先由中国少数省份的地方政府实施。由于农业的非集体化在区域实验中被证明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非常成功的方法,因此1981年在国家层面正式引入了家庭责任制(Xu 2011)。改革迅速普及,到1984年,中国99%的农户都参与了新制度(Lin 2012)。


改革引发了农业产出的异常增长,在1978年至1984年间增长了61%以上。根据McMillan,Whalley和Zhu(1989)的研究,农业生产率增长的78%可归因于家庭责任制及其对农民经济激励的影响。放宽管制还使农户能够将资源从农业重新分配给非农业活动,对家庭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Yang 2004)。农业部分自由化的成功鼓励了中国领导层将经济改革的试验扩展到城市地区。


3.2.2. 产业政策与技术转让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放弃了僵化的社会主义计划,转而引入以市场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1990年代中期的制造业繁荣奠定了基础。这远非迅速转变为自由市场信条。与前几十年的日本和韩国一样,中国采取了积极的产业政策来促进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发展。该战略有几个组成部分。选定的行业和重点项目以补贴和其他形式的财政支持为目标,旨在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是在各种限制下邀请的,这些限制因素包括当地含量要求(即大部分材料和投入品必须在中国制造)。技术转让往往是给予市场准入的明确条件,并伴随着有选择的免税形式。


基于地点的政策同样重要。特别是,经济特区(SEZ)是中国产业政策的支柱。这项政策为指定的城市地区提供了特权,使它们免受劳动力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公司所有权和出口管制方面的许多限制,并赋予地方政治领导人更多的自主权。较低的土地租赁率和税收优惠也是政策的一部分。经济特区是逐步建立的。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和整个海南省获得经济特区地位。1984年,特殊地位扩大到14个沿海城市;1992年,它进一步扩展到所有内陆省会城市。这种形式的产业政策是自由化和歧视的结合。其主要目标是一方面增加对制造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利用集聚的外部性,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来模仿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因此,它是投资主导型增长战略的支柱。


关于基于地方的产业政策的优缺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一个普遍的担忧是,它们会诱发以邻为壑的现象,即该政策引发了经济活动在处理地区的集中,而损害了其他地方(参见,例如,Givord,Rathelot和Sillard 2013)。然而,一些研究记录了基于地方的政策对经济结果的积极影响(参见,例如,Criscuolo et al. 2012;O'Keefe 2004 年)。Lin(2012)认为,当产业政策被用来加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时,它就会促进增长和发展。在他看来,成功的产业政策是中国成功的关键原因。其他国家的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政策旨在保护较弱的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削弱了它们的比较优势。


在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Alder et al. 2016)中,我们量化了经济特区对中国目标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5 本着Aghion等人(2008)的精神,利用23年(1988-2010年)中国276个城市的产业政策变化,我们估计GDP水平的20%差异增长可归因于经济特区的授予。积极的增长效应主要来自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增加,尽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产生了一些相当大的积极影响。这些发现与经济特区在刺激投资拉动型增长方面的重要观点一致。例如,资本劳动比率增加了13%。 16 人口也增加了10%,并且有证据表明对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的结果对几个控制措施是稳健的,例如使用夜间灯光代替官方统计数据,以及以各种方式控制改革前的差异趋势。 17


解释这些结果的主要困难在于,它们确定的是不同的效应,而不是产业政策的平均效应。换句话说,经过处理的城市本可以以牺牲邻近的未经过处理的城市为代价来发展。在Alder等人(2016)中,我们通过提出一个合理的跨城市溢出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假设溢出的程度随着与经济特区的距离而降低,因为潜在的以邻为壑效应在靠近处理经济特区的地区可能尤为重要。总体而言,我们发现了积极而非消极溢出效应的证据。也就是说,靠近经济特区似乎与挤入而不是挤出效应有关。 18 将投资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口效应分解为投资溢出效应,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发挥最大作用。最有可能的渠道是外国直接投资和随之而来的模仿技术转让。


Wang(2013)和Sheng和Yang(2014)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渠道的重要性,他们发现经济特区显著增加了外国直接投资,他们强调了制度改革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及其对加工出口的影响。Brooks, Kaboski, and Li ( 2017) 发现,经济特区偏向于企业的串通行为和非竞争性定价。


吸引外国投资确实是该政策的明确目标之一,因为中国领导人将吸收外国技术视为投资拉动型增长战略的支柱。Holmes, McGrattan, and Prescott ( 2015) 将此称为交换政策:跨国公司被要求向中国转让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他们使用量化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认为中国从坚持这一政策中获得了可观的福利利益。Acemoglu、Gancia 和 Zilibotti ( 2015)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我们借助于针对中国和美国的定向技术变革的两国模型研究了离岸外包对技术变革、增长和不平等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假设拥有先进技术的美国公司可以(以一定的成本)搬迁到中国,在那里他们受益于较低的工资。尽管该研究主要关注离岸外包对美国技术变革方向和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但分析也揭示了对中国的一些有趣的规范和积极影响。特别是,我们发现离岸外包成本的外生下降(例如,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更高)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福利收益。另一个有趣的含义是,当离岸外包最初处于低水平时,离岸外包成本的下降会提高原籍国和目的地国的技能溢价。这些预测与中国大学溢价在2008年之前一直上涨的证据是一致的。


3.2.3. 投资主导的重新配置


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重新配置。Cheremukhin等人(2015)表明,减少部门间楔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因为在改革前时期,中国不仅遭受了严重的技术落后,而且还遭受了大规模的资源错配。


有两个关键的生产楔子。首先,生产力较低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农业生产)仍然吸引着很大一部分生产投入。1980年,在经济改革之初,80%的中国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与1960年大致相同),而今天这一比例下降到44%。


关键的政策摩擦是户籍制度,它限制了公民选择居民登记的可能性。虽然今天登记在册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地区生活和工作是合法的,但外地工人无法获得重要的社会福利,例如子女的医疗保健或公共教育。这种摩擦限制了从农村到城市地区的流动,对福利产生了重大影响。Tombe和Zhu(2017)使用Eaton和Kortum(2002)的模型表明,降低内部迁移成本(例如,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产生巨大的福利收益。马和Tang(2016)也发现了巨大的福利收益,他们本着Allen和Arkolakis(2014)的精神从结构上估计了空间贸易模型。


城乡摩擦对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流动也具有重要影响。在Storesletten et al. ( 2017) 中,我们将 Lewis ( 1954) 的经典模型纳入资本深化的过渡模型中 à la Acemoglu 和 Guerrieri ( 2008)。在我们的模型中,随着投资拉动型增长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城市地区。该模型在商业周期频率上具有有趣的意义。在工业化国家,工人因经济波动而流入和流出失业。相反,在中国,我们观察到大量进出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以低依附的外地工人为主,他们在城市生活时无法依靠安全网。总就业人数相当稳定。可以说,这种人口波动对就业的稳定作用可能是政府不愿对户籍制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原因之一。


一个同样重要的楔子涉及生产投入(即资本和劳动力)在城市部门企业之间的分配(Hsieh and Klenow 2009)。在中国,直到 1990 年代中期,工业生产由国有企业 (SOE) 主导,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民营企业于1980年代首次出现在农村地区,当时名为“乡镇企业”(参见Che and Qian 1998)。然后,私有化扩展到城市部门。最初,当局容忍中国民营企业家拥有和经营的公司的发展。转折点是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它为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公开竞争的新经济体制提供了祝福。大会还确立了“抓住大企业,放过小企业”的原则,即国家应该保留对大型(可以说是更有效率的)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同时放弃对规模较小、生产率较低的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国家的部分退出采取了各种形式:从重组、合并和公司化一些公司,到彻底私有化其他公司,再到关闭其他公司。1998年至2008年间,国内私营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就业份额从5%左右上升到60%以上。


在Song, Storesletten, and Zilibotti ( 2011)中,我们强调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在重要的金融摩擦的阴影下发生的。特别是,国有企业虽然面临来自私营企业的竞争,但仍然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特别是主要由大型国有银行发放的银行贷款。私营企业家过去(在很大程度上,今天仍然如此)在财务上受到严重限制,不得不依靠家人和朋友提供的留存收益或信贷来为他们的投资提供资金(Riedel, Jin, and Gao 2007)。由于私营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更高,重新分配引发了大规模的生产率增长。随着企业家越来越富有,他们可以投资于他们不断增长的业务,导致劳动力和资本逐渐从生产力较低的国有企业向生产力更高的国内私营企业转移。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这种重新分配与适度的工资增长相一致,而适度的工资增长仍然低于平均生产率增长。同样,该机制类似于刘易斯模型(另见Ventura 1997):在转型期间,财务上不受约束的低生产率企业(即国有企业)的储备使工资增长保持在低位,从而加强了对私营企业投资的激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像中国一样的增长:即使没有创新或技术变革,重新分配的收益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只是投资的副产品。实际上,两个增长来源——重新分配和技术采用——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经济理论的问题是:相对于技术采用,重新分配有多重要?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SSZ校准了宏观经济模型,使从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的就业再分配速度与其经验对应物相匹配。 19 然后,我们计算了制造业中总TFP的演变。我们的模型预测1998-2005年期间的TFP年增长率为5.9%,与Bosworth和Collins(2008)以及Brandt,Biesebroeck和Zhang(2012)的早期估计一致。最后,我们将TFP增长率分解为技术采用和重新分配。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模型中,1998-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大约70%是由旧的、低效的国有企业向新的、更有效率的私营企业的重新配置所驱动的。请注意,该模型意味着平均工资每年增长5%,这是相当大的,但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符合上述机制。


中国投资主导的繁荣的一个有趣的特点是,重新配置过程也引发了幸存的国有企业业绩的显著改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正如我们在SSZ(第四节)中所指出的,国有企业在各个行业受到不同政策的约束:九五计划使国有企业面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同时迫使国有企业在石化、铁路和电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行兼并重组。 20 该政策的既定目标是帮助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类似于前几十年的韩国财阀。这一战略意味着许多幸存的国有企业在各自的行业中享有巨大的垄断力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上游部门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了垄断国有企业的利润。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改革促使人们积极选择幸存的国有企业。Hsieh 和 Song (2015) 指出,1998 年至 2007 年间,国有企业与国内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趋同。私有化改革意味着国有企业治理和绩效的改善,以及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快,并且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完全赶上了国有企业。然而,资本生产率没有显著趋同,这表明资本市场持续存在楔子。有趣的是,Hsieh和Song(2015)表明,国有企业绩效的改善对总量增长的影响非常有限。原因在于,表现较好的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资本和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私营企业的再分配。


3.2.4. 裙带资本主义与地方国家能力


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英雄。然而,人们应该避免对企业家阶层进行传记。尽管所有权很重要,但在中国,私有制和公有制之间的界限往往是一条细线。官方分类基于门槛所有权,许多被归类为私营的公司实际上由私营和国有实体共同拥有,有时是通过不透明的金融控股公司共同拥有的。此外,特别是对于大型私营企业来说,成功取决于创业技能和政治关系的结合。现有公司,无论是私营公司还是公共公司,往往受到强大壁垒的保护,免受进入者的竞争。


这就是Bai, Hsieh, and Song (2016a)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裙带资本主义的标签。 21 在中国开展新业务涉及无数的行政障碍,是一个极其耗时的过程。创办一家新公司平均需要 272 天。2015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项目将中国排在第136位,与尼日利亚大致持平。通过繁文缛节的私营公司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它们可以建立强大的垄断力量。进入壁垒并不是唯一薄弱的经济制度:商业部门也受到产权保护薄弱以及政策承诺不稳定的影响。


根据Bai et al.(2016a)的说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成功的关键是强大的地方国家能力与分散的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这是良好经济制度的不完美替代品。特别是,地方党政组织事实上有权让企业绕过正式的壁垒。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领导人拥有强大的权威,可以解决公司的问题,而不会冒着被其他官僚机构否决的风险。对腐败的高度容忍是该机制的一部分:贿赂激励地方政府和政客为关联的私营企业扫清道路。这消除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关联公司可以指望在他们所处理的政党或政府当局管辖下的当地市场的主导地位。这种稳定性使公司愿意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裙带资本主义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竞争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受到阻碍。不同的城市、当局和机构在向公司出售有吸引力的地方垄断租金方面竞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各地的竞争是一致的。


这些动态对私营企业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政治和经济正在逐渐融合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加入共产党,甚至成为人大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的成员(Bai et al. 2016a)。Wang(2014)指出,与工人和其他社会经济群体相比,私营企业家对向民主过渡的积极态度较低,因为前者是当前制度的主要受益者。


Bai et al. ( 2016a) 的讨论可能与第 2 节中提出的国际证据有关,我在其中表明,腐败、高准入壁垒和歧视性政策并不一定会损害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增长。与这些程式化的事实相一致,裙带资本主义成功地刺激了对中国的投资。然而,由于阻碍了公平竞争的发展,它限制了创造性破坏和创新主导的增长,并且随着经济接近技术前沿,往往会陷入快速递减的回报。有趣的是,习近平最近的反腐运动对现有模式构成了威胁。然而,除非这场运动伴随着对正规经济制度的其他改革,否则它能否促进一个更公开的竞争体系是值得怀疑的。其结果可能是扼杀投资拉动型增长。


3.3. 近期投资带动型增长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讨论了自1979年以来支持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政策和制度。2008年,在中国经济繁荣的顶峰,一场巨大的外部冲击袭击了中国:全球金融危机。一开始,这一事件预计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出口暴跌,许多城市工作岗位被摧毁,增长急剧放缓。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采取“大、快、有效”的刺激措施。尽管经济刺激计划本应是一项反周期的政府政策,但事实证明,它对中国的增长和增长战略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我详细讨论了它。


2008年11月,国务院宣布了为期两年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速度之快,力度很大。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四个部分:价值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扩张性货币政策、减税和通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刺激计划,比美国的努力高出约三倍(Wong 2011)。


在投资计划中,大部分资金旨在投资于基础设施,但也投资于健康、教育、经济适用房或环境投资。38%的份额涌入公共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或灌溉系统。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了信贷限制,降低了贷款利率,并放宽了金融改革九步计划中的几项规定(Wong 2011)。放宽的最重要领域涉及地方政府的融资,地方政府被允许通过地方融资工具向金融部门借款。


一揽子刺激计划的短期效果是显著的:中国在2008年从低迷中恢复过来,2009年和2010年分别实现了8.7%和10.4%的增长率。由于信贷宽松,工资增长加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总投资激增。2008年至2013年间,总投资率飙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47%。国内需求的繁荣减少了贸易顺差。然而,到2009年年中,一些观察家已经开始担心这种增长的性质及其后果。例如,容易获得的信贷有助于助长住房和土地的资产泡沫,而巨大的地方投资使人们想到不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Wong 2011)。


对该计划的中期后果的评估是多种多样的,陪审团还没有结束。温和吴(2014)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财政扩张对中国的持续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在产生“对抗出口总额和总需求崩溃的重要反周期力量”(第3页)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就像一个自动的财政稳定器:在正常时期,它们是利润最大化者,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它们可以促进生产和投资。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是值得为其稳定作用付出的代价。这项研究也对刺激计划产生的过剩产能持乐观态度。“事后,2009年库存积累和低效投资造成的大部分公共部门损失已被随之而来的持续繁荣的经济所弥补。或者,如果国有企业没有迅速采取行动,整个经济可能会被贸易崩溃所压垮,随之而来的成本可能非常昂贵“(第 4 页)。


Bai et al. (2015)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财政扩张和随之而来的投资热潮产生了许多一级副作用,中国经济至今仍深受其害。他们记录了投资热潮主要是由对(尤其是非住宅)结构的投资推动的,而到2013年,设备投资的增长减少了3.3倍。因此,投资不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根据刺激计划的目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该行业的企业突然更容易、更便宜地获得信贷,这解释了结构性投资激增的原因。一方面,这些投资推高了其他行业企业面临的贷款利率,从而挤压了它们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信贷监管的放松促进了地方政府宠物项目的债务融资投资的繁荣。为了遏制信贷扩张,中国货币当局收紧了流动性监管。这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兴起,这反过来又推动了信贷繁荣(Hachem and Song 2016)。Bai, Hsieh, and Song ( 2016b) 指出,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的表外公司(地方融资工具)是信贷繁荣的最大份额,并且在 2010 年该计划正式结束后继续扩大其活动,导致总投资率提高了 5 个百分点。


Bai, Liu, and Yao ( 2015) 认为,建筑业的繁荣也提高了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导致技能溢价趋势的逆转,这种趋势在 2008 年之前一直在上升。大学保费在四年内从0.474下降到0.393。这是各部门发展差异的结果。从2008年到2012年,低技能建筑业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为72%,但高技能IT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仅为47%。这种模式可以解释为,由于低技能劳动力在基础设施部门的大量使用,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导致技能溢价下降。尽管从遏制不平等的角度来看是可取的,但这一发展使人们质疑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并有可能减少进一步获取人力资本的动力。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制造业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Wei, Xie, and Zhang (2016)也证实了这一发现。Bai et al. ( 2015) 发现 2009/2010 年的技能强度与平均资本回报率呈正相关关系,而 2007/2008 年则呈负相关关系。在特定情况下,技能强度较低的公司能够以低得多的成本获得资金,并投入大量资本,面临收益递减。


总之,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帮助中国摆脱了大衰退,但严重扭曲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从本文提出的论点来看,公共投资的繁荣加强了投资拉动型增长,推迟了向创新拉动型增长的过渡。宽松的信贷没有流向创新型初创企业,而是有利于传统部门(如采矿和建筑业)的大公司和地方政府。与促进增长的重新配置相关的国有企业份额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最后,繁荣导致许多关键部门的产能过剩,这为另一套代价高昂的国家干预措施铺平了道路,以关闭非生产性工厂,并在受灾地区为工人提供安全网支持。


4. 中国创新引领型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份额可归因于高投资率、部门之间和部门内企业之间的资源重新分配,以及国外发明的采用技术。事实证明,三十多年来,促进投资拉动型增长的政策在启动中国趋同和确保高增长率方面非常成功。然而,随着发展的不断发展,这种增长引擎被认为正在失去动力。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中国的增长率自2012年以来一直停滞不前,伴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和生产率增长的放缓,如上一节所述。根据AAZ的理论,当投资驱动型增长的潜力下降时,必须点燃新的增长引擎。投资和技术采用应越来越多地被更加以创新为导向的增长战略所取代。从第3节的图3来看,中国可能已经越过了关键的交界点。


认识到中国需要改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这越来越成为政治精英话语的一部分。向创新型增长的渴望转型体现在各种官方文件和声明中,例如2016年6月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在这份雄心勃勃的文件中,中国提出了一个长期战略,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到2020年,创新应该大幅增加;到2030年,中国应成为创新型国家中的佼佼者;到2050年,中国将转型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纲要强调,中国必须继续开放和改革其经济体制,特别是知识产权是加强创新驱动增长的重要支柱。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设定了目标和实施战略,以实现三个步骤中的第一步。该计划强调了促进战略和前沿领域研究以及创业的重要性。此外,它强调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激励创新和建设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的组织系统。这些主题的突出性体现在主要政治领导人的讲话中引起共鸣。习近平在2016年9月G20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追求创新驱动发展,并呼吁创建创新型世界经济。同样,李克强认为,创新是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因此必须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 22


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能否在该国现有的政治和经济机构中发挥作用,还是注定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是值得怀疑的。考虑两个关键领域。首先,目前投资者保护水平薄弱是金融发展的障碍,阻碍了初创企业和创新(如风险投资)。第二个微妙的领域是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考虑一家新进入的公司与一家受共产党地方委员会保护的现有公司之间的假设冲突。在目前的法治下,参赛者挑战现有的政治联系强国是不可想象的。对未来冲突的恐惧对新创业者起到了强大的抑制作用。其次,政治审查制度给思想的传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想想禁止使用谷歌。尽管许多公司和个人都能找到规避监管的方法——在中国,许多人通过VPN访问谷歌——但国家对公民生活的控制是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障碍,在这个体系中,搅动和新想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商业领域公平竞争的概念可能听起来很可疑,因为它可能会蔓延到社会的其他方面,例如产生对超越一党垄断权力的政治竞争的需求。


有人可能会反对说,裙带资本主义并没有阻止阿里巴巴、百度、华为、联想和腾讯等新的成功创新公司的出现。这些年轻的巨人代表了创新型公司的典范,即使在僵化的中国体制内,也能成功运营和发展。这些成功案例是否证明中国可以转变为,甚至已经转变为创新主导的增长经济体?不完全是。这些公司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领导人的杰出创业才能以及政府的支持,在某些情况下,还取决于军方的支持(参见,例如,Einhorn 2014;Peilei 2006)。国家冠军的存在——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典型特征(如韩国财阀的情况)——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创新在多大程度上扩散到整个中国企业网络。要揭示这一点,就必须从案例研究转向中国企业群体的正式证据。这就是我在下一节中要讨论的内容。


4.1. 创新带动的增长和研发支出


中国的研发总支出激增令人印象深刻。就研发投资而言,这是一个积极的异常值。国际证据表明,研发占GDP的比重与人均GDP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这种模式相一致,今天的新兴经济体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通常比工业化经济体少得多,其中大多数在1%左右甚至更低。在1990年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新兴经济体,平均研发占GDP的比例低于1%。 23 然而,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总支出一直在蓬勃发展(见图8)。今天,它约占GDP的2.1%。 24 尽管仍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但中国的研发占GDP的比重与欧盟的平均水平相当(甚至略高于),明显高于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等成熟经济体。如此高的研发投入使中国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独树一帜。将研发支出解释为衡量其创新强度的指标,可能表明中国确实正在向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

 图8.
R&D expenditure in % of GDP.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注:该图显示了部分国家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6年)。


然而,人们不应忘记,研发支出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投资努力,而不是其创新成功。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研发支出的激增很可能是国家干预的结果。如上所述,中国政治当局急于促进创新。补贴和政治压力也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有害反应,例如国有企业干脆将更多的研发费用归类为研发费用,或者更糟的是,将资源用于非生产性研发。简言之,没有什么能保证研发与前沿经济体一样富有成效。 25


我下面的讨论集中在三个问题上。首先,做研发的公司比不做研发的公司增长得更快吗?其次,哪些企业从研发投资中获益最大?第三,是否有证据表明研发工作分配不当?为了回答第三个问题,我将提出一个有效分配研发支出的理论。


4.2. 研发支出和生产率


在König,Lorenz和Zilibotti(2016)中,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在公司层面研究研发支出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发了一种内生增长和内生企业动态模型,其中整个生产率分布随时间变化。这种转变是企业努力改进技术的结果,要么进行创新/适应(这与数据中的研发支出相对应),要么模仿其他国内公司已经使用的技术。这两种策略之间的选择是由利润最大化驱动的。对于选择创新的公司来说,创新过程的结果是随机的,如Aghion和Howitt(1992)。尽管在现实中,研发的预期生产率取决于企业的特定特征(例如人力资本),但König等人(2016)从事前的异质性中抽象出来,并假设所有企业如果选择创新,都将面临固定的预期生产率增长率。或者,公司可以选择模仿其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其他公司的样本随机匹配,他们可以从中选择生产率最高的公司。然后,他们通过模仿与之匹配的公司来缩小部分或全部技术差距。


该理论的关键在于,与创新相反,模仿的预期生产率取决于企业在生产率分布中的排名。落后企业在模仿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它们很可能与具有巨大模仿潜力的公司相匹配。相反,高生产率的公司不能指望从其他公司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在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König等人(2016)假设这两种活动都不需要成本 - 这种假设有助于可处理性。然而,由于企业不能同时进行模仿和创新,因此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存在机会成本。该理论可以扩展到研发投资成本高昂的环境,以及不成功的创新公司也可以进行模仿的环境,尽管事前生产率较低。


我们正式证明,企业动态收敛于由帕累托分布尾部行波描述的生产率分布,这与不同工业化国家观察到的经验生产率分布一致。这也与中国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大体一致。


该理论预测,高于一定生产率阈值的企业从事创新是最佳选择,而低于该生产率阈值的企业应进行模仿,如图9的左图所示。如果一家公司非常低效,它就有大量的模仿机会,因此,公司抓住这些机会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对于一家高生产率的公司来说,更有效的策略包括参与和投资创新活动。

 图 9.
Fraction of innovating firms in an economy with and without wedges.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在有楔子和没有楔子的经济体中,创新型公司的比例。


注:左图显示了在König等人(2016)的模型中,企业参与创新的预测概率是其靠近前沿的函数。右图显示了企业参与创新的预测概率,这是其接近模型前沿的函数,其扭曲会影响企业模仿与创新的决策。


但是,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决策。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中(König et al. 2017),我们通过假设资源分配被楔子扭曲来增强 König et al. (2016) 的模型——例如资本市场扭曲、市场力量或公司特定的研发税收和补贴。这些楔子(可以从数据中估计)扭曲了公司之间研发的有效分配。例如,增长受到资本市场扭曲制约的高生产率公司可能无法(或不太倾向于)投资于研发。与中国特别相关的一种情况是,政府将研发任务授权给国有企业。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往往低于民营企业,这种强制的研发分配造成了一个针对创新的楔子,使研发在企业之间的分布不理想,从而导致低效的平均增长。分配扭曲越大,生产率与创新而非模仿倾向之间的跨企业相关性就越低。


这一论点的逻辑也意味着,在高生产率公司中,应该看到做研发的公司明显优于不做研发的公司。相比之下,这种模式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是模棱两可的,甚至可能相反。如果一些低生产率公司因进行研发而获得大量补贴,这可能会促使其管理层将公司资源从更有效的用途上转移出去,并减缓其生产率增长。


4.3. 中国研发支出的分配和效率


在König et al.(2017)中,我们使用2001年至2012年的中国企业生产率年度数据以及两个横截面的研发数据(2001年和2007年)评估了该理论的预测。 26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年度工业调查,见脚注19。在这里,我总结了广泛边际(做与不做研发)的发现,尽管在密集边际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以下所有数字都显示了与三位数行业平均水平的偏差:


  1. 平均而言,投资于研发的公司可以更快地提高未来的生产率。图10绘制了t、t + Δt(纵轴)期间的年化平均TFP增长率,并按t年TFP水平的百分位数(横轴)进行细分。更具体地说,在图10的左侧面板中,我将样本分为2001年投资研发的公司和不投资研发的公司,并分别显示了2001-2007年期间(标准化)TFP增长率。对于大多数百分位数,投资于研发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更高。在右图中,我展示了基于2007年研发投资行为和2007-2012年(标准化)TFP增长率的相应证据。有趣的是,在后期,研发对高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的正向影响更强,而对低于45%的企业则转为负增长。这与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


  2. 全要素生产率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研发。此外,投资和产出楔子较高的公司不太可能进行研发。此外,所有权也很重要: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倾向于从事研发,这表明所有权是错误分配的驱动因素。


  3. 随着时间的流逝,错配会减少。图11的顶部面板显示,在2001年,投资于研发的公司的平均TFP高于不投资于研发的公司。但是,差异很小。2007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发倾向大大增加,如图11的下图所示;在那里,投资于研发的公司的生产率分布显然位于不投资于研发的公司的生产率分布的右侧。根据上述理论,2001年和2007年的差异表明,研发的分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尽管2001年的分配主要由规模和所有权驱动,但2007年的分类更多地是由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


我们将1988-1993年期间中国企业的证据与台湾企业的证据进行了比较。虽然台湾在1988年已经比今天的中国更富裕,但由于数据限制,不可能再往前追溯了。上述相关性的迹象在台湾和中国大陆是一样的(两者都证实了理论上的预测),但台湾公司的关系要强得多。一方面,与中国大陆相比,研发更能预测台湾未来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台灣企業更顯著地按初始生產力進行技衛,即在台灣,與中國相比,高生產力企業更多地進行創新活動。从模型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2001-2007年中国的研发错配比1988-1993年的台湾要多。同样,对台湾来说,研发与未来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要强得多,对高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总而言之,我们对研发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中国研发支出的激增与研发配置的改善有关。然而,中国(2001-2007年)的研发分配比台湾(1988-1993年)更加扭曲。这种错配的部分原因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在研发方面做得更多有关。减少这种错配是中国必须克服的一个重要障碍,以便从创新驱动型增长中获得全部好处。


4.4. 内需带动的生产率增长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驱动。然而,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来自一个非常大的国家不断增长的内需。这种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开发,因为中国家庭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非常节俭。 27 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已经是消费品需求的重要来源,其规模在未来还会增长。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国内需求预计将增长较快的行业中,研发投资是否更高。


Beerli et al. ( 2017) 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该研究受到两类文献的启发。一方面,在非同质消费偏好下,收入分配的变化导致内需构成的变化。Boppart ( 2014) 和 Alder, Boppart, and Müller ( 2017) 表明,这种需求的转变是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尽管这些论文关注的是广泛的经济部门,但结构性变化也影响到个人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最近的定向技术变革理论,包括 Acemoglu 和 Zilibotti (2001)、Acemoglu (2002)、Acemoglu、Gancia 和 Zilibotti (2012) 以及 Gancia、Müller 和 Zilibotti (2013),预测市场规模是研发投资的驱动力。我们在Beerli et al. (2017)中的假设是,收入分配的增长和变化对不同耐用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差异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汽车,更少的自行车或电饭煲。


Beerli et al. ( 2017) 的实证策略与 Acemoglu 和 Linn ( 2004) 的工作有关,他们研究了制药行业的定向技术变革。识别的挑战在于,影响特定耐用品行业研发投资的供给侧冲击可能导致销售增长,例如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均衡价格。因此,需要在产品层面挑出外生需求转移者。Acemoglu 和 Linn ( 2004) 通过研究影响特定药物(例如心血管疾病)需求的人口趋势来预测不同药物的未来市场规模。本着同样的精神,在Beerli et al. (2017)中,我们根据存在非同质偏好的GDP和收入分配的变化来衡量潜在市场规模。我们的关键假设是,当消费者达到特定商品的门槛收入水平时,他们就会购买特定的商品。由于我们所考虑的每种耐用品的市场相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都很小,因此假设宏观经济趋势不受特定行业供应冲击的影响。然后,可以将特定耐用消费品(例如汽车)的潜在市场规模用作特定行业实际未来市场规模的工具,以研究其对创新决策的影响。


通过这种IV策略,我们发现潜在市场规模每增加1%,未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就会提高0.27%,未来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0.42%。此外,潜在市场规模是第一阶段回归中实际市场规模的有力预测指标。这种因果效应意味着,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增长的行业的中国制造企业比预计市场停滞的行业的企业更能提高技术水平。此外,前者在考虑其他创新活动指标时也更加活跃。


通过记录中国经济中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凸显了中国国内消费品市场在从投资拉动型向创新拉动型增长转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由于未来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是维持高增长和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

 4.5. 专利


创新的另一个衡量标准是专利。在中国,专利蓬勃发展,但这一观察结果的意义经常受到质疑,理由是中国专利的平均影响力较低。有趣的是,Wei et al. ( 2016)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专利数量的激增伴随着其质量的提高。例如,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专利的外国引用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甚至在2005年之后加速到每年51%。同样,Wei et al. ( 2016) 记录 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专利局批准的中国专利数量每年增长 28%。


该研究还研究了不同行业的专利申请活动,以深入了解可以推动创新的不同因素。创新的驱动力在于中国实际工资的显着增长,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实际工资每年增长超过10%(Ge and Yang 2014)。这种发展似乎促使劳动密集型部门开发新技术,以取代相对成本密集的劳动力。事实上,从1998年到2009年,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授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专利比例从55%上升到66%。


4.6. 人口趋势和人力资本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人口转变。老年抚养比预计将从2015年的13%增长到2045年的35%-40%。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创新倾向的影响是推测性的。人们可以推测,年轻人更具创新性,因此年轻工人比例的下降阻碍了创新。另一个问题是高龄受抚养人比率造成的扭曲性负担。中国养老金体系的融资一直是大量文献的主题。Feldstein 和 Liebman (2008) 以及 Dunaway 和 Arora (2007) 等人认为,如果缺乏激进的改革,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几年遭受重大扭曲,为其养老金体系提供资金。这些扭曲可能会影响创新。


人们很容易将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日本自1990年代以来经历了明显的增长放缓和人口快速老龄化。但是,谨慎是有道理的。首先,在日本,尚不清楚这两种观察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次,中国和日本在结构上截然不同。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2.7倍。此外,通过转型、减少扭曲(Brandt, Tombe, and Zhu 2013)和内部移民,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有这些因素在日本要么缺失,要么不如中国重要。


Song等人(2015)借助人口转型模型对老龄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评估,该模型考虑了从农村到城市地区的持续迁移。他们的结论没有早期研究那么黯淡。他们的模型不仅考虑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演变,还考虑了从农村到城市地区的特定年龄迁移率。后者所依据的假设是:(一) 农村地区按年龄和性别分列的移徙率保持在历史水平上;(二) 农村地区按年龄和性别分列的移徙率保持在历史水平上;(二) 农村地区按年龄和性别分列的移徙率保持在历史水平上;(二) 农村地区按年龄和性别分列的移徙率保持在历史水平上;(三) 农村地区按年龄和性别分列的移(二)移徙者迁入城市后,其生育率和死亡率与城市居民相同。他们的估计意味着,城市人口将从今天的7.7亿增加到2050年的12亿。相比之下,如果没有移民,城市人口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下降。此外,预计的城市老年受抚养人比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移民通常是年轻人(因此,相反,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增加幅度更大)。 28 这很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大多数创新都起源于城市地区。因此,如果老年人口的创新能力会降低,那么人口趋势对创新的负面影响就会通过内部移民得到显著缓解。其次,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几乎只覆盖城镇职工,因此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城市养老抚养比。


另一个重要的抵消因素是人力资本积累。自从Nelson和Phelps(1966)的开创性贡献以来,经济学家相信创新与社会的人力资本强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成为向创新主导型增长过渡的催化剂。在中国,人力资本大幅增加。2014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而1995年这一比例低于5%。 29 中国高校每年招收约700万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理工科专业。2015年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超过50万人,同比增长13.9%。不应低估这些高素质工人对创新和知识型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


总而言之,数据表明:(i)尽管未来几年中国在职人口的比例将下降,但中国城市地区的下降幅度较小;(ii)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将比退休工人受教育程度高得多。所有力量的净效应是什么?在Song et al. ( 2012, 2015)中,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收敛速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其中包括进一步的技术追赶、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口动态的贡献。根据这些估计,中国在2012年至2040年间有潜力以6.5%的速度增长,由于受过更多教育的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贡献很大(每年0.8%)。在这种情况下,到204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73%,此后将保持基本稳定。相比之下,今天台湾的人均GDP是美国的84%,而日本的人均GDP相对为68%。因此,根据这一预测,中国将在两者之间安定下来。这种长期预测必然是投机性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情况,即中国不会遭受重大的政治经济挫折,并成功过渡到创新主导型增长。

 5. 结论


中国增长奇迹的未来是一个国际上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激烈辩论和猜测的话题。任何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测都必须意味着增长将放缓。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增长速度会下降多快。基于AAZ的经济趋同理论,我认为答案取决于中国点燃创新主导增长引擎的能力。这反过来又取决于其政治领导人是否愿意进行新的经济改革,类似于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中期首先改变该国历史进程的改革。在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利用了这些改革的好处。最近,增长率有所下降,尽管迄今为止,公共资源的大力注入(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的基础设施投资)遏制了增长放缓。然而,中国目前正面临这些政策的扭曲效应。


尽管通过减少一些楔子(农村向城市迁移、国有企业相对份额进一步下降)仍有转型增长的余地,但专门从事低附加值生产的好处现在已经基本耗尽。经济正在向高附加值生产迈进,因此必须提升技术阶梯。三级化也在迅速发生:服务业的份额从1990年代中期的33%增加到今天的50%以上。这意味着经济改革和自由化的重点必须转向服务业。最好的情况是转型,使中国人在未来四分之一个世纪内享受到与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发达经济体相当的生活水平。显然,这取决于一些伴随因素,例如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例如,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增加了美国保护主义大幅抬头的可能性,这可能会损害中国未来的增长。


我回顾了一些企业层面的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向创新主导型增长的转变正在进行中。然而,研发支出也存在严重的错配问题。成功管理向创新主导型增长的过渡是防止更严重放缓的关键。自上而下的战略,即通过补贴、指导方针和对科技园区的公共投资来维持创新,可能会导致研发工作的大量错误分配,并被视为失败。相反,中国应该进一步强调改革和金融发展,使创新成为市场化的结果。关键的一步是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这与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这些领域,必要的改革自然会与现行政治制度所施加的限制发生冲突。


在可持续的高长期增长和短期目标之间需要权衡取舍。有迹象表明,近年来,坚持雄心勃勃的短期目标,如将年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可能对经济表现产生了损害作用。相反,对于中国来说,实现必要的结构性改革并容忍未来几年的较低增长率,以实现在未来几十年保持快速趋同的目标,可能更明智。 30

 图 10.
R&D as a predictor of future growth.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研发是未来增长的预测指标。


注:左图显示了2001-2007年期间中国企业在2001年TFP分布的不同百分位数下从事研发工作(灰色)和不从事研发工作(黑色)的平均TFP增长率。右图显示了2007-2012年期间中国企业在2007年TFP分布的不同百分位数下从事研发工作(灰色)和不从事研发工作的平均TFP增长率。数据来自König et al. (2017)。

 图 11.
Correlation between TFP and doing R&D in 2001 and 2007.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下载幻灯片


2001年和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与研发的相关性。


注:上图(下图)显示了2001年(2007年)中国企业从事研发(灰色)和不从事研发(黑色)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布。数据来自König et al. (2017)。

1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16年4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9.0》的估计。PPP 代表 购买力平价。

2


请参阅World Bank Open Data (2016)。

3


中国的官方数据经常受到质疑。对这个问题的彻底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尽管中国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善且容易受到操纵(尤其是在地方层面),但其信息量很大。例如,在下面讨论的Alder,Shao和Zilibotti(2016)中,我们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发现它们与城市层面的官方统计数据高度相关。本文讨论的许多研究都是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这些来源在我前进时被引用。

4


这些作者认为,经济放缓通常与早期的高增长、人口老龄化、非常高的投资比率和被低估的汇率有关,这些都是中国所体现的特征。

5


Galor和Moav(2004)认为,西欧工业革命的特征与此类似:物质资本积累最初很重要,但后来被人力资本积累所取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是,它们的机制是不同的。他们侧重于前沿经济体,而我们侧重于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前沿靠拢的进程。

6


图4既没有显示所有经济体都选择投资主导型战略的低区,也没有显示所有经济体都选择创新主导型战略的高区。相反,它侧重于中间范围,即具有促进竞争政策的国家选择创新主导的增长,而具有反竞争政策的国家选择投资主导的增长。

7


Vandenbussche, Aghion, and Meghir ( 2006) 在人力资本强度和构成方面发现了类似的模式。特别是,他们发现,高技能人力资本劳动力(以高等教育年限衡量)在技术前沿附近具有更高的增长促进作用,这表明随着经济变得更加以创新和知识为基础,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而不是普通人力资本)的禀赋对于维持高增长至关重要。

8


样本包括 43 个非经合组织国家以及智利、以色列、韩国和墨西哥,这些国家今天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但在 1993 年之后加入,因此被视为新兴经济体。该选择基于该理论对非前沿经济体的关注,尽管大多数结果对纳入经合组织经济体是稳健的。每个工人的GDP数据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9.0。教育数据(在某些规范中作为控制变量包含在内)来自 Barro 和 Lee 教育成就数据集。

9


与AAZ一样,制度措施在估计中被认为是时间不变的。这一重要限制源于数据限制:这些措施的时间变化有限,而且数据通常只能获得最近几年的数据。更准确地说,进入壁垒的衡量标准自2004年以来才可用,腐败指数自1995年以来可用,研发指标自1996年以来可用。即使最近几年,数据也不完整。因此,我依赖国家平均水平。所有结果都必须解释为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效应。

10


该图应与图4进行比较。高壁垒国家是坚持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国家,而低壁垒国家是选择更多创新拉动型增长的国家。

11


世界银行现在报告了这项针对男性和女性的细分措施。为了便于比较,我报告了男性的测量值。如果取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均值,结果是没有变化的。

12


图和回归表显示了壁垒、腐败和研发强度对收敛的影响,通过图中显示的回归线的斜率来衡量。由于国家(或组)的固定效应和时间假人,这些水平没有信息(为了视觉方便,三个数字中的增长率被标准化)。

13


清廉指数为廉洁国家分配高值,为腐败国家分配低值(即,它是腐败的反向衡量标准)。为了便于解释,在估计中,我们使用该指数的负值,因此高值对应于腐败的国家,而低值对应于干净的国家。

14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研发的潜在内生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所有情况下,我都将证据解释为相关性。

15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88-2010)中的数据。我们用其他三个城市的统计资料来补充这些信息。一是《新中国城市50年统计汇编》;二是《新中国60年省级统计资料集》;第三,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

16


在内陆省会城市的有限样本中,资本与劳动比率的上升上升了34%。在1990年代初期,政府决定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予所有内陆首府城市经济特区地位。这个子样本特别有趣,因为选择是基于严格的行政标准,因此在选择经济特区位置时不太容易受到内生性和选择问题的影响。尽管首府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与其他城市不同,但这些差异可以在分析中得到控制。

17


这些结果与Lu,Wang和Zhu(2016)最近的工作相呼应。他们研究了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并记录了经济特区对就业、资本和企业数量的重大短期影响。主要限制是他们的数据依赖于从2004年到2008年的短时间跨度。

18


我们使用不同的经验策略和不同的距离测量(城市中心之间的测地线公里距离、两个城市之间的驾驶时间、地形测量)来估计溢出效应。使用这些距离测量,我们发现离最近的经济特区越远,GDP水平越低。我们还使用基于市场准入的经济特区风险敞口衡量标准,结果类似。

19


Song et al. ( 2011) 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中国国家统计局 (NBS) 的行业年度调查。该调查从1998年到2007年以及2012年进行,包括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观察单位是一家注册公司。有大量统计数据,包括所有权结构、销售价值、就业、工资账单、投资、研发支出等。该数据集用于许多研究,其中包括Brandt等人(2012),Hsieh和Song(2015),Beerli等人(2014)和König等人(2017)。它通常被认为是可靠的数据源。

20


Li et al. (2015)进一步发展了我们的论点,他们编写了一个模型,其中国有企业垄断上游产业,而下游产业对私人竞争开放。

21


裙带资本主义一词也用于指代贝聿铭(2016)中的中国。

22


见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政府工作报告。

23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6)的数据,1991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平均研发支出占GDP的0.69%。

24

 请参阅World Bank (2016)。

25


另一个相关问题是,在中等收入国家,研发是否是衡量创新的适当标准。中国公司进行的大部分研发可能仍被用于对外国技术进行逆向工程,或使其适应中国的普遍条件。我在这里并不认为融合经济体的创新必然旨在推动世界技术前沿。相反,我发现将作为投资过程副产品的偶然技术采用与更复杂的外国技术的适应区分开来是有用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活动。例如,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控制成本,而不是为客户提供复杂的可选设备。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研发支出代表了推动中国技术前沿的技术进步投资。

26


正在进行的论文对模型进行了结构估计,旨在提供数据的定量拟合。在本节中,我只讨论一些描述性统计,并根据理论的定性预测来解释它们。请注意,图 10 和 11 已获得 JEEA 数据政策的豁免,这些数据来自 König 等人(2017 年)。我感谢我的合著者允许在本文中复制它们。

27


中国储蓄之谜是最近文献的主题,我们在Storesletten和Zilibotti(2014)中进行了更广泛的回顾。近年来,总储蓄率高达50%,而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约为30%。文献强调了各种因素的重要性。Chamon 和 Prasad (2010) 认为,健康、教育和住房支出的负担从国家转移到个人;Liu, Winter, and Zilibotti ( 2013) 强调住房市场自由化的影响;Rosenzweig 和 Zhang ( 2014) 关注高住房成本和代际共享住房;Choi, Lugauer, and Mark ( 2014) 强调了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Song和Yang(2012)讨论了技术因素,这些因素使收入的年龄分布趋于平缓,从而导致了高生命周期储蓄;Banerjee et al. (2014) 和 Choukhmane, Coeurdacier, and Jin (2016) 提请注意生育政策的重要性,该政策通过减少父母退休时可能提供养老转移的儿童数量来增加储蓄。

28


迁徙率在15岁时达到顶峰,女性为15.3%,男性为12.2%。然后,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四十岁后变得微不足道。

29


请参阅世界银行指标:高等教育总入学率(2016年)。

30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叙事似乎找到了通往政治精英的途径。最近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左右”。尽管我认为这个目标过于雄心勃勃(特别是考虑到国际贸易关系的困难前景),但它略低于早先的“6.5%-7%”目标。这表明中国领导层表示愿意容忍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一些较低的增长。全国人大还强调致力于改革开放。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呼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将公民的创造潜力视为中国未来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最大资产(见新华社,“李克强总理敦促努力推动创新,创造新的增长动力”,2017年3月6日)。这将如何转化为政策措施,在未来几个月只会变得更加清晰。

 引用


Acemoglu Daron,Linn Joshua(2004 年)。“创新的市场规模:来自制药行业的理论和证据。”经济学季刊,119,1049-1090。


Acemoglu Daron(2002年)。“定向技术变革。”经济研究评论,69,781-809。


Acemoglu Daron,Zilibotti Fabrizio(2001年)。“生产力差异。”经济学季刊,116,563-606。


Acemoglu Daron,Guerrieri Veronica(2008年)。“资本深化和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政治经济学杂志,116,467-498。


Acemoglu Daron,Gancia Gino,Zilibotti Fabrizio(2012年)。“竞争性的增长引擎:创新和标准化。”经济理论杂志,147,570-601。


Acemoglu Daron,Gancia Gino,Zilibotti Fabrizio(2015)。“离岸外包和定向技术变革。”美国经济杂志:宏观经济学,7,84-122。


Acemoglu Daron,Aghion Philippe,Zilibotti Fabrizio(2006年)。“与边疆的距离、选择和经济增长。”欧洲经济协会杂志,4,37-74。


Aghion Philippe,Howitt Peter(1992 年)。“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增长的模式。”计量经济学, 60, 323–351.


Aghion Philippe,Burgess Robin,Redding Stephen J.,Zilibotti Fabrizio(2008)。“自由化的不平等影响:印度拆除许可证拉吉的证据。”美国经济评论,98(4),1397-1412。


Aiyar Shekhar, Duval Romain A., Puy Damien, Wu Yiqun, Zhang Longmei (2013).“增长放缓和中等收入陷阱。”第13-71号工作文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lder Simon,Shao Lin,Zilibotti Fabrizio(2016)。“中国城市小组的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杂志,21,305-349。


Alder Simon,Boppart Timo,MüllerAndreas(2017)。“一种可以拟合数据的结构变化理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工作论文。


艾伦·特雷布,阿科拉基斯·科斯塔斯(2014)。“贸易与空间经济的地形。”经济学季刊,129,1085-1139。


白崇恩, 谢长泰, 宋正迈克尔 (2016a).“中国增长的制度基础”。工作论文,清华大学。


白崇恩, 谢长泰, 宋铮 (2016b).“财政扩张的长影。”NBER第22801号工作文件。

Bai
Chong-En
,
Liu
Qing
,
Yao
Wen
(
2015
).
“Investing Like China.”
Working Paper
,
Tsinghua University
.

Banerjee
Abhijit
,
Meng
Xin
,
Porzio
Tommaso
,
Qian
Nancy
(
2014
).
“Aggregate Fertility and Household Savings: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using Micro Data.”
NBER Working Paper No. 20050
.

Barro
Robert J.,
,
Sala-i-Martin
Xavier
(
1997
).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vergence and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2
,
1
26
.

Beerli
Andreas
,
Weiss
Franziska
,
Zilibotti
Fabrizio
,
Zweimüller
Josef
(
2017
).
“Demand Forces of Techn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Zurich
.

Bo
Zhiyue
(
2002
).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
.
M. E. Sharpe
,
Armonk, NY
.

Boppart
Timo
(
2014
).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Kaldor Facts in a Growth Model with Relative Price Effects and Non-Gorman Preferences.”
Econometrica
,
82
,
2167
2196
.

Bosworth
Barry
,
Collins
Susan M.
(
2008
).
“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22
(
1
),
45
66
.

Brandt
Loren
,
Van
Biesebroeck Johannes
,
Zhang
Yifan
(
2012
).
“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97
,
339
351
.

Brandt
Loren
,
Tombe
Trevor
,
Zhu
Xiaodong
(
2013
).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across time, space and sectors in China,”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
16
,
39
58
.

Brooks
Wyatt
,
Kaboski
Joseph
,
Li
Yao Amber
(
2017
).
“Growth Policy, Agglomeration and (the Lack of) Competition.”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

Che
Jahua
,
Qian
Yingyi
(
1998
).
“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13
,
467
496
.

Cheremukhin
Anton
,
Golosov
Mikhail
,
Guriev
Sergei
,
Tsyvinski
Aleh
(
2015
).
“The Econom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53.”
NBER Working Paper No. 21397
.

Choi
Horag
,
Lugauer
Steven
,
Mark
Nelson C.
(
2014
).
“Precautionary Saving of Chinese and U.S. Households.”
NBER Working Paper No. 20527
.

Choukhmane
Taha
,
Coeurdacier
Nicolas
,
Jin
Keyu
(
2016
).
“Chinese Savings and the One Child Policy.”
Working Paper
,
Yale University
.

Criscuolo
Chiara
,
Martin
Ralf
,
Overman
Henry
,
Reenen
John Van
(
2012
).
“The Causal Effects of an Industrial Policy.”
NBER Working Paper No. 17842
.

Djankov
Simeon
,
Porta
Rafael La
,
Silanes
Florencio Lopez-de
,
Shleifer
Andrei
(
2002
).
“The Regulation of Ent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17
,
1
37
.

Dunaway
Steven
,
Arora
Vivek
(
2007
).
“Pension Reform in China: The Need for a New Approach.”
IMF Working Paper WP/07/109
.

Eaton
Jonathan
,
Kortum
Samuel
(
2002
).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Econometrica
,
70
,
1741
1779
.

Eichengreen
Barry
,
Park
Donghyun
,
Shin
Kwanho
(
2013
).
“Growth Slowdowns Redux: New Evidence on the Middle-Income Trap.”
NBER Working Paper No. 18673
.

Eichengreen
Barry
,
Park
Donghyun
,
Shin
Kwanho
(
2012
).
“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sian Economic Papers
,
11
,
42
87
.

Einhorn
Bruce
(
2014
).
“How China's Government Set Up Alibaba's Success.”
Bloomberg News
,
May 7, 2014
.

Feldstein
Martin
,
Liebman
Jeffrey B.
(
2008
).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ension system.”
In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Reform and Growth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edited by Jiwei Lou and Shuilin Wang.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p. 309–316.

Galor
Oded
,
Moav
Omer
(
2004
).
“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71
,
1001
1026
.

Gancia
Gino
,
Müller
Andreas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3
).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ccounting.”
In Advances in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en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
edited by
Acemoglu
D.
,
Arellano
M.
,
Dekel
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e
Suqin
,
Yang
Dennis Tao
(
2014
).
“Changes in China's Wage Structur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
12
,
300
336
.

Givord
Pauline
,
Rathelot
Roland
,
Sillard
Patrick
(
2013
).
“Place-Based Tax Exemptions and Displacement Effects: An Evaluation of the Zones Franches Urbaines Program.”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
43
,
151
163
.

Hachem
Kinda
,
Song
Zheng
(
2016
).
“Liquidity Regulation and Credit Boom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Working Paper
,
Chicago Booth
.

Holmes
Thomas J.
,
McGrattan
Ellen R.
,
Prescott
Edward C.
(
2015
).
“Quid Pro Quo: Technology Capital Transfers for Market Access in Chin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82
,
1154
1193
.

Howitt
Peter
(
2000
).
“Endogenous Growth and Cross-Country Income Differen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90
(
4
),
829
846
.

Hsieh
Chang-Tai
,
Klenow
Peter J.
(
2009
).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24
,
1403
1448
.

Hsieh
Chang-Tai
,
Song
Zheng
(
2015
).
“Grasp the Large, Let Go of the Smal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 Sector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No. 21006
.

Jia
Ruixue
,
Kudamatsu
Masayuki
,
Seim
David
(
2015
).
“Political Selection in China: Th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Connections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
13
,
631
668
.

König
Michael
,
Lorenz
Jan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6
).
“Innovation vs. Imit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s.”
Theoretical Economics
,
11
,
1053
1102
.

König
Michael
,
Song
Zheng
,
Storesletten
Kjetil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7
).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Where Is All That Chinese R&D. Going?”
Working Paper in progress, Yale University.

Lewis
Arthur
(
1954
).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
22
,
139
191
.

Li
Hongbin
,
Zhou
Li-An
(
2005
).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
89
,
1743
1762
.

Li
Wei
,
Yang
Dennis Tao
(
2005
).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atomy of a Central Planning Disaste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13
,
840
877
.

Li
Xi
,
Liu
Xuewen
,
Wang
Yong
(
2012
).
“A Model of China's State Capitalism.”
Working Paper
,
Peking University
.

Lin
Justin Yifu
(
2012
).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iu
Liu
,
Winter
Christoph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3
).
“Effects of Misalloc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Housing: The Case of China.”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Zurich
.

Lu
Yi
,
Wang
Jin
,
Zhu
Lianming
(
2016
).
“Do Place-Based Policies Work? 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s Economic Zone Program.”
Working Paper
.

Ma
Lin
,
Tang
Yang
(
2016
).
“Geography, Trade,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China.”
Mimeo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Maskin
Eric
,
Qian
Yingyi
,
Xu
Chenggang
(
2000
).
“Incentives,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67
,
359
378
.

Mauro
Paolo
(
1995
).
“Corruption and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10
,
681
712
.

McMillan
John
,
Whalley
John
,
Zhu
Lijing
(
1989
).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7
,
781
807
.

Meng
Xin
,
Qian
Nancy
,
Yared
Pierre
(
2015
).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China's Great Famine, 1959-1961.”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82
,
1568
1611
.

Nelson
Richard
,
Phelps
Edmund
(
1966
).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56
(
1/2
),
69
75
.

O’Keefe
Suzanne
(
2004
).
“Job Creation in California's Enterprise Zones: A Comparison Using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odel.”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
55
,
131
150
.

Pei
Minxin
(
2016
).
China's Crony Capitalism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MA
.

Peilei
Fan
(
2006
).
“Catching Up through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 Equipment Industry.”
Technovation
,
26
,
359
368
.

Riedel
James
,
Jin
Jing
,
Gao
Jian
(
2007
).
How China Grows: Investment, Performance, and Refor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Rosenzweig
Mark
,
Zhang
Junsen
(
2014
).
“Co-residence, Life-Cycle Savings 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 Urba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No. 20057
.

Sheng
Liugang
,
Yang
Dennis Tao
(
2014
).
“Expanding Export Variety: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king Paper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Shih
Victor
,
Adolph
Christopher
,
Liu
Mingxing
(
2012
).
“Getting Ahea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Explaining the Advance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in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106
,
166
183
.

Solow
Robert M.
(
1956
).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70
,
65
94
.

Song
Zheng
,
Yang
Dennis Tao
(
2012
).
“Life Cycle Earnings and Saving in a Fast-Growing Economy.”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

Song
Zheng
,
Storesletten
Kjetil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1
).
“Growing Like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01
(
1
),
196
233
.

Song
Zheng
,
Storesletten
Kjetil
,
Wang
Yikai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2
).
“Sharing High Growth Across Generations: Pensions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China.”
CEPR Discussion Paper DP9156
.

Song
Zheng
,
Storesletten
Kjetil
,
Wang
Yikai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5
).
“Sharing High Growth Across Generations: Pensions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
7
,
1
39
.

Storesletten
Kjetil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4
).
“China's Great Convergence and Beyond.”
Annual Review of Econonomics
,
6
,
333
362
.

Storesletten
Kjetil
,
Tan
Huaqing
,
Zhao
Bo
,
Zilibotti
Fabrizio
(
2017
).
“Fluctuating like China: Structural Change and Labor Reallocation in a Lewis Economy.”
Working Paper in progress, Yale University.

Tombe
Trevor
,
Zhu
Xiaodong
(
2016
).
“Trade, Migration and Productiv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Vandenbussche
Jerome
,
Aghion
Philippe
,
Meghir
Costas
(
2006
).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11
,
97
127
.

Ventura
Jaume
(
1997
).
“Growth and Interdepen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12
,
57
84
.

Wang
Jin
(
2013
).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Evidence from Chinese Municipalit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101
,
133
147
.

Wang
Yikai
(
2014
).
“Will China Escap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 Politicoeconomic Theory of Growth and State Capitalism.”
Job Market Paper
,
University of Zurich
.

Wei
Shang-Jin
,
Xie
Zhuan
,
Zhang
Xiaobo
(
2016
).
“From ‘Made in China’ to ‘Innovated in China’: Necessity, Prospect,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Prepared for a special issue
).

Wen
Yi
,
Wu
Jing
(
2014
).
“Withstanding Great Recession like China.”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Working Paper 2014-007A
.

Wong
Christine
(
2011
).
“The Fiscal Stimulus Programme and Public Governance Issues in China.”
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
,
11
(
3
),
1B
.

Xu
Chenggang
(
2011
).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49
,
1076
1151
.

Yang
Dennis Tao
(
2004
).
“Education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Household Income Growth During Rural Reforms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74
,
137
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