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的觀點:五種觀點》。編輯:斯科特·麥肯納和 B.J. Oropeza。大急流城:貝克出版社,2020 年,共 285 頁。
由於桑德斯、鄧恩和賴特的著作是各種現代保羅觀點的基礎,因此序言首先提供了對他們思想的有益概述,並概括了新觀點學者的共同思想。
第一章闡述天主教學者布蘭特·皮特爾就保羅的觀點所提出的論述。皮特爾認為,桑德斯對保羅的詮釋在多個方面與天主教的救恩論保持一致。例如,桑德斯對「律法的行為」(即作為分界標誌)的立場,實際上早在桑德斯之前就有一些教父提出過,甚至連天主教學者們對此議題也存在分歧。
皮特爾表示,他完全同意宗教改革的核心理念——人的初次稱義是憑藉信心而非依靠善行。但他堅持最後的審判乃是以人的善行作為依據。皮特爾認為,這些善行其實是基督在我們心中所成就的善功。
第二章呈現了安德魯·達斯所提出的傳統新教觀點。據達斯所說,這個觀點集中於三個基本論點:第一,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是一種勞工義行的宗教;第二,保羅是以強調神的恩典來回應這一點;第三,更具體地說,保羅堅持救恩是由神的恩典和藉著信心而獲得的,這裡所指的信心不是指忠誠,而是指「相信與信任」。
達斯承認他發現桑德對保羅和巴勒斯坦猶太教的看法頗為說服人,但他提出了一個「更新的觀點」:保羅認為,因為救恩來自基督而非律法,所以外邦人無需被迫遵守猶太律法才能得救。達斯承認並非所有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人都相信以行為義得救,但他指出確實有些人持有這種觀點。對達斯而言,保羅所指的「律法的行為」泛指律法要求的任何作為。保羅反對「律法的行為」,並非針對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而是源於他的基督論重點。
在第三章中,詹姆斯·杜恩提出了他的"保羅新視角"。杜恩認為,宗教改革時期的關注並非第一世紀所關切的重點。保羅所寫作是反對那些將新的耶穌運動視為猶太教延續的人,因此他們堅持外邦人必須受割禮並遵守猶太飲食律法。
在加拉太書 2:1-10 中,保羅堅持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甚至提多也沒有被迫受割禮。然而,後來彼得來到耶路撒冷時,拒絕與外邦人一同用餐,保羅感到雅各和彼得在背棄先前在耶路撒冷達成的共識。因此,保羅堅持我們是因信稱義,而不是因行為律法稱義,在加拉太書的語境中,這主要指割禮和飲食律法。保羅論證,以信心以外的任何條件作為得救要求,都是倚靠自己的義.
在第 4 章中,Magnus Zetterholm 提出了"猶太主義的保羅觀點"。這一觀點認為,即使在他的大馬色經歷後,保羅仍然是一名虔誠的猶太教徒。保羅對律法的負面評論必須與他在羅馬書 3:31、7:7 和 7:12 中對律法的積極看法相平衡。
即使在猶太教內部,遵奉律法的詮釋也存在著相當的差異。保羅對律法的批評、與彼得在安提阿的衝突,以及他對哥林多獻祭偶像食物的立場,都可以在這個信仰光譜中得到合理解釋。
根據澤特爾霍爾姆的觀點,保羅試圖為非猶太人建立一種不需遵守律法的猶太教形式。因此,外邦人可以參與末世的完成,但不需要成為猶太教的皈依者。不過,外邦人永遠不能成為以色列的一部分,猶太人也不必放棄他們的猶太信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保羅與猶太教完全決裂。
查爾斯.巴克萊在第五章探討了"恩典觀"(Gift Perspective)這個概念,這個觀點被認為是為這本書所創造的。這個觀點集中在探討保羅對恩典的思想,認為這是貫穿保羅整個神學的基本模式。巴克萊認為這個觀點建基並補償了舊派與新派解經之間爭論的弱點。"恩典觀"將重心放在恩典上,一部分是為了解釋保羅神學中存在的矛盾:從死亡到復活、從愚昧到智慧、從悖逆到憐憫、從軟弱到剛強。
在現代西方社會中,禮物通常被視為無任何條件的贈予,但在古代,禮物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加強社會關係,而互惠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舉個例子,羅馬書 12:1 中明確指出,上帝的恩賜/憐憫是要引發我們的回應。這一回應與聖靈的變革性工作有關,體現在善行之中。
這份恩賜或期望解釋了為什麼保羅寫到按行為受審判。若未能透過聖靈的變革性工作,回應神恩典的禮物,就表示這份恩賜從未真正被接受(巴克萊後來在回應皮特爾的評論中,更正說應該是"很明顯這份恩賜白白地被接受了"(254))。基督的事蹟是一份"不相稱的恩賜",使所有外在的身份標記(社會、文化、經濟或民族背景)都變得無關緊要。
簡而言之,所有與會者均認為保羅的猶太傳統對於理解其信息非常重要,即便在達馬士路的經歷後,仍然保留了猶太教的某些元素。但是,他們不同意澤特霍爾姆所言,保羅並未在某些方面與猶太教徹底決裂。雖然大家同意人是因著恩典和信心得救,但卻不認同皮特爾的觀點,即行為是維繫在信仰中的條件。最後,戴斯和澤特霍爾姆認為,巴克萊的「恩賜觀」與傳統觀點並無實質差異。
我發現雖然一些作者提到了重生,但似乎沒有人真正重視它的重要性。事實上,重生,即聖靈的洗禮和更新(提多書 3:5)才是造就漸進成聖的關鍵所在,使我們從黑暗轉向光明,從死亡轉向生命。這種心靈的改變和悔改(羅馬書 2:4,哥林多後書 7:10;提摩太後書 2:25)會產生對罪的痛恨和對神的愛,最終導致聖靈所帶來的漸進成聖。當然,我們一旦重生,上帝就稱義了我們。但光有這樣的宣告還不足以產生實際的成聖。 如果神學家把重心放在重生上,也許就能在保羅的稱義和成聖之爭中取得一些進展。
我發現《保羅論集》是一本很好的入門讀物,尤其是它對桑德斯理論的評析。書中簡潔扼要地概括了當前保羅學研究的動態和學術成果,幾乎值得一讀。對於新接觸保羅研究的學生來說,我建議先看《使徒保羅的四種觀點》(由 Stanley Gundry 和 Michael Bird 編輯,Zondervan 出版,2012 年)。後者更側重於整體性地介紹保羅的思想,而《保羅論集》則更像是對桑德斯理論的回應。
丹尼斯·英格爾斯蘭
蘭道夫市隨德浸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