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户在 2024-6-16 11:26 为 https://app.immersivetranslate.com/word/ 保存的双语快照页面,由 沉浸式翻译 提供双语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研究计划


从“少女”到“妈妈”自拍照的视觉表征比较——以红皮书上的中国女性为例


正在提交


硕士论文研究计划展示

OR


博士论文研究计划演示


学年:20XX/20XX |学期/学期:X

By


姓名


学生卡

To


第一导师:xx博士


第二导师:xx博士(如有)


日期


抽象的


当代中国女性如何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多元化的自我?本文基于艺术审美层面的自我再现,研究自拍文化中自拍的身份转换与呈现。我们从自拍本身的艺术形式、不同自拍方式所呈现的自我认知建构以及不同自拍技术场景来分析自拍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青年女性群体和中年女性群体的比较,探讨女性意识在审美、社交网络和形象方面的结合。事实上,在目前的研究范围内,自拍文化更多地关注自拍的内在心理动机,而忽视了对艺术、美学和视觉文化的探索,也没有基于特定社会背景——中国女性群体的自拍和转换。因此,在审美意义上,女性通过自拍来展现自己的容貌、情感和个性,而这种自我表达体现了现代美学对个体差异和自我认同的重视。在社会意义上,关注中国女性“年轻”与“中年”的身份对比,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中国多元化的身体形象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这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并促进树立积极的身体形象。本文对不同社会身份的女性自拍照进行审美视觉分析,阐述个体自拍照和自我再现如何利用新的审美范式为自我建构和自我存在开辟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女性、审美视觉分析、自拍、自我表现、红皮书、特定社会背景

1


目录


摘要1


目录 3


1. 引言:主题、主题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4


1.1 研究课题4


1.2 研究背景 5


1.3 可视化分析案例6


2.文献综述10


3. 研究差距/问题陈述 17


4. 目的:论文/目标/论文的重要性 19


5. 研究问题 20


6.理论与方法21


6.1理论21


6.2 方法 24


7. 界限和限制 25


7.1 划界 25


7.2 限制 25


8.章节大纲和结论27


9.研究计划28


10. 参考书目清单 29


一、简介


1.1 研究课题


我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从“少女”到“母亲”自拍照的视觉表现比较:红皮书上的中国女性案例研究》。在中国,自拍并大量发到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习惯,甚至被视为一种“社交礼仪”。中国女性经常从传统刻板印象转变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自拍照和自然美。虽然他们也追求美,但自拍的形式可能更加多样,自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为我想通过研究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年轻女性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如何从审美和视觉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女性如何在生活中展现多样化的自我。以社交平台“小红书”为例。


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女性的自拍,我们从艺术美学的层面研究自拍文化中身份的转变和呈现,分析中国女性对个体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尤其要关注中青年女性自拍的差异,包括美化程度、审美偏好、自拍文化等。年轻女性占自拍用户的大多数,她们比男性群体更有动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拍照,这显示了女性的强大影响力。它们的广泛重要性源于其数量庞大、意义重大的学术研究,且每项研究都具有独特的品质。母亲们是中国的中年女性,她们放弃自己的时间来养家糊口;结果,他们内心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因此,研究以“母亲”为代表的中年女性自拍更有意义。中国年轻女性在社交媒体用户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是我选择这两个类别的原因。自拍用户中以年轻女性为主,她们比男性群体更有动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拍照,体现了女性的强大影响力。它们的广泛重要性源于其数量庞大、意义重大的学术研究,且每项研究都具有独特的品质。母亲们是中国的中年女性,她们放弃自己的时间来养家糊口;结果,他们内心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


1.2 研究背景


在西方,经过西方女权运动的洗礼,女性获得了思想解放。自拍对于女性来说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也是她们重生的祝福。他们利用自拍作为表达自我、挑战传统智慧、发现自身价值以及与主流文化对话的方式。


从个人收集的相关资料来看,中国学者逐渐关注与自拍相关的文化现象。但国内对自拍的研究还比较肤浅、深度分散。从少数证据可以明显看出,对女性自拍照的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是不可能的。现代女性自拍的特征无法通过这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来验证。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让读者深入体验中国年轻女性对中年女性的感受,并对两组女性进行比较,而不是盲目地观看量化的图片。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关注的目标,以及他们用来表达自己、探索自己的不同方式,是当代摄影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前沿艺术门类。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自拍,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女性自身的强烈关注,也体现了女性自身的价值。


1.3 可视化分析案例


is
部分
of
视觉图像(自拍照)来探索之间的差异

年轻的
and
中年女性的自我认知

建造。
F
首先
ly
,手持第一视图。从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

女性

可以第一张照片展示自拍照,可以类比特写摄影。为了

年轻的

女人、阳光、色彩、妆容都能体现

年轻的

活力。中年女性主观情感色彩较高,能够描绘出细纹、斑点、头发等鲜明的面部特征,以及特定场景下主体表情的具体特征。此外,它还
a
给观众在观看时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这项研究发现,使用手持第一视角的人会选择固定的拍摄角度,例如始终显示左脸颊或右脸颊。这种拍摄角度的自我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拍摄对象最终能够识别并展现出最令人愉悦的效果。
a
恩格尔。在自我注视中,倾向于
we
自我并投射他们的自我形象幻想。


二、双镜查看
.


年轻女子“我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每天运动后拍的自拍照让我感觉一分钱一分货,健身确实是需要坚持的事情。”

Mi
中年妇女:
"40
中年阿姨学会穿衣服,寻求蜕变。感觉就像我50岁了。”


这种自拍视角经常发生在教室、试衣间等特定场景中。以社交平台上的两位女性为基础,对着镜子自拍的年轻女性可以在特定的现实场景中享受并认识自己。通过记录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时刻,或者分享当天的穿着,他们可以通过对着镜子自拍来更好地了解自己。中年女性可以通过观看镜子视角的白镜头影像和镜子中的个体影像,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产生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认同感。这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督促自己在生活中从事真实的行为,中老年的自我效能感会进一步增强。然而,中年女性仍然对衰老感到担忧。


三、全景空间视图
.


中年妇女:

49岁生日照:我是不是太自恋了,真的感觉有点岁月的痕迹


少妇:“阳光、沙滩、大海,我就是沙滩上的辣妹!穿着比基尼,感受风的吹拂,每一片海浪都让我心动。姐妹们,快来海边,一起享受这份自由和快乐吧!” ”


与第一视角增强被摄者面部轮廓不同,当被摄者想要在门口镜头中展现更多信息时,他们会选择使用自拍三脚架等辅助设备来完成自拉行为。因此,全景自拍照可能会突出一个人的周围环境、生活和其他事物,尽管主要脸部的细节比手持初始视图中的细节要少一些。呈现方式更符合社交媒体平台,代表生命时间的分布。个人言论的展示可以更准确地代表人们在自拍盛行的情况下如何认知自己。


在心理层面,有研究认为,女性在自我表露中更注重视觉形象的呈现效果。这符合拉康对凝视视点中自恋的预期认同,就像穿着红色比基尼的年轻女士为了个人虚荣或自恋而过分强调她们的自我形象一样。露骨的自拍隐含着一种自恋心态,但也符合30多岁年轻女性的年轻、独立和知足。中年女性也开始认识到,她们正在经历客观的、基本的变化,比如衰老的外表和日常的时间分配。因此,她们选择了更成熟的黑色比基尼,而不是年轻的比基尼,穿着它们在海滩上时显得焦虑和拘束。因此,他们必须开始自己做出适当的调整,完成自我认知的构建。


2。文献综述


1. 社交媒体自拍现象


数码摄影和社交媒体作为通用图像时代视觉交流的主要工具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自拍行为的日常化、普遍化和流行。首先是研究使用自拍的动机。 Biolcati, R., & Passini, S. (2018)认为自拍的流行与技术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 1 。现在鼓励自拍的主要心理理由是年轻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宋等人。 (2016) 发送自拍照有一定的目的,即引起他人的注意。这部分解决了人际沟通的目的,并作为对缺乏真正的人际沟通的纠正 2 。 Etgar& Amichai-Hamburger (2017) 研究了影响用户自拍的动机和使用意图 3 。随着网上自拍的普及,自拍中反映的生活记录已逐渐演变为自拍中的数字化面孔。自拍在社会上被视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公共行为。根据 Zte, L. (2021) 的说法,Mih Zil, R. 和 Brani Selfies 作为一种不同于“电力技术”的“自我技术”,使用户能够通过他人的镜头表达自己并反思自己的生活,发展新的自律水平 4 。沃霍兹卡等人。 (2022)指出,虽然自拍带来了主人翁感和自信,但也容易出现自我认知混乱和人格丧失 5 。 Gunter(2021) 6 指出,用户因自拍而沉迷幻想,女性因自拍而沉迷虚荣。一项关于媒体人物对心理健康、自尊和性别歧视观点意识影响的研究表明,展示客观化的女性图片不仅会损害女性的幸福感,还会损害她们的美丽和社会自尊 7
.


2.社交媒体和自拍主题


随着手机摄像头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自拍风潮开始形成一种被称为“自拍文化”的亚文化,自拍的门槛大幅降低,年轻人自拍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目标听众。 Griffiths&Balakrishnan(2018)认为,年轻人自拍的首要目标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自拍文化的首要目标是展示自己。 8 同时,Meriluoto, T.(2023)认为自拍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年轻人获得社会和自我认同,增强年轻人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9
.


自拍的女性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将自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这体现在图像中女性意识的强烈描绘,而女性构成了自拍照用户的大多数。格罗根等人。 (2018)发现,对于女性用户来说,通过享有媒体使用权,寻求女性身份认同并逐渐觉醒身体意识,从而打破传统男性社会对女性意识的禁锢 10 。白等人。 (2024)认为,从女性自拍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和现实语境对她们的限制性影响。更多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反抗和觉醒。研究还将注意力转向女性互联网自拍带来的有害影响和道德困境 11 。 Fox等人指出,女性用户将自拍作为一种当代的交流方式,利用数字自拍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互相取长补短。但由于女性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拍上,可能会导致其他不良影响,例如自我物化的风险和更多的外表焦虑 12 。 Wang(2020)从心理学角度指出,社交网站上的自拍照与女性身体形象满意度存在显着负相关 13
.


在年龄的定义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青少年包括10岁至24岁的人 14 。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已经经历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开始步入社会和职业生活,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 15
.


尽管如此,中国的年轻女性在心理构成、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中国通常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许多女性在 20 岁或 30 岁时就完成了研究生或大学学业。在心理年龄上,他们因尚未融入社会而被归类为“年轻人”。此时,他们的教育背景对他们的信仰、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16 。此外随着20多岁、30多岁的年轻人从学生走向职业人士,社会责任和角色期望也发生了转变。女性必须通过确定自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定位来驾驭这一过程。这个年龄段女性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在线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表达身份和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滋生了压力和比较。他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也体现在其中。 17


中年女性通常被定义为45岁至59岁,但“妈妈”的角色可以从30岁开始,具体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轨迹。在这个年龄段,女性不仅有家庭和职业责任,还可能面临与年龄相关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18 。埃里克森认为,直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中世纪”的概念才开始形成。由于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从而导致年龄划分更加精确 19 。1965年,加拿大心理学家Elliot Jaques提出了流行的“中年危机”理论 20 。由此可见,59岁是中国中年人的最高年龄 22
.


在中国,根据有关老龄化社会的文献,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可能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认知和体验。例如,一些50岁的女性可能仍然认为自己年轻,这反映了社会观念和个人心理态度 23 。在选择这些术语时,需要考虑生物学定义(例如青春期、生育能力) ,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老龄化社会,社会对年龄的认知和个人的心理态度可能与传统的生物学定义不同 24 。因此,本提案将中年女性妈妈定义为45岁至59岁的女性
.


中国社交媒体自拍与西方国家(如英国或美国)的差异


将 Twitter 上发布的美国自拍照与红皮书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中国自拍照进行比较。尽管我们不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采用特定的视觉文化身份,但影响这些国家如何使用社交媒体的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使我们能够研究各种场景。 25


在非西方背景下,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外交政策发生了历史性转向,鼓励与西方进行更多接触,随后进行了监管改革,这些改革极大地影响了该国的“美容经济”增长和女性的机会。中国媒体比西方媒体(欧洲和美国)更倾向于比较体型、体重、社会形象、面部特征和体形 26
.


在全球化和相互联系的世界的背景下,中国的主流文化更加集体化,而西方国家则更加个人主义,他们强调自力更生 27 西方自拍照,突出了拍摄主题并将他们作为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演员,有时被描述为个人主义行为。用户可能会发现自拍在集体主义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点不协调。


语境是中美文化经常出现分歧的另一个领域。根据文化心理学研究,“来自东亚文化(例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人们比西方文化的人们更注重情境信息” 28 因为位置是影响因素之一。背景因素决定了自拍照的意义,不同的文化会根据他们所依赖的背景程度来不同地利用地点。研究还表明,这种对情境的独特关注对视觉输入的认知和信息处理方式具有重大影响 29 来自东亚文化的人们会全面分析视觉信息,在解释事件或事件时会考虑到外围信息。围绕突出或主要视觉对象的含义 30 。另一方面,以美国人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的自拍照通常以更具分析性的方式分享,强调主要或主要事物以及它们可能适合的不同类别的意义生产 31
.


此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自拍地点也存在差异。在工作场所分享的自拍照数量是红皮书和 Twitter 上分享的最大区别:11% 的红皮书自拍照和只有 1.5% 的 Twitter 自拍照在此处被点击 32 。此外,De Seta&Proksell(2015)发现“51%的中国用户在 MySpace 上使用真实照片作为头像,而美国用户的这一比例为 87%。” 33


3. 研究差距/问题陈述


综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量研究探索了社交媒体上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呈现。


2. 大多数关于自拍的研究都集中在女性和年轻人身上。对自拍的研究表明,技术如何对人们的自我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的研究中,中年用户很少受到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年用户的使用过程,本工作尝试扩大自拍中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因此,20岁至30岁之间的女性被称为少女,而45岁至59岁之间的人被称为中年“妈妈”。


3.关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学术研究非常丰富,特别强调自拍背后的心理动机,而不是其审美诉求。根据现有文献,学者们似乎对自拍感兴趣,并且他们的研究已在多个研究领域进行。然而,心理学、社会学和图像学方面对女性自拍照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质量,因此本文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整理和分析。


4.西方(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社交媒体的研究多于中国社交媒体。此外,本文的文献分析显示,中国社交媒体上女性自拍照的审美往往强调迷人、年轻或自然之美,除了精致的化妆和打扮外,还使用大量滤镜和美化效果。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女性自拍照往往具有更真实、自然的美感,虽然使用了滤镜,但通常不会过于夸张。在内容呈现上,中国人倾向于在特定场合在社交网站上展示精致的生活方式,比如外出旅行、特殊节日或者在有吸引力的地点拍照。虽然西方社会普遍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但女性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更加多样化和自由。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标准对女性的行为和外表有一定的期望,比如根据交际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优先考虑年轻、完美的皮肤,这会影响自拍照的呈现。红皮书等社交媒体网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趋势,这些网站利用分享、点赞和评论来培养认同感和社交联系。这可能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增长,以及法律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互动中面临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社交媒体上女性的形象。 尽管西方文明中的女权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女性自主和个人权利的关注可能会鼓励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更加多样化和开放的言论。


至于差距:


GAP1:在目前的研究范围内,“自拍文化”目前被作为社交文化、时尚文化和数字文化的指标,因此学术界更多地研究了传播学和心理学,并且更加注重对自拍的内在心理动机的研究。自拍对象,而忽视了对艺术、美学、自我表现视觉文化等方面的探索。


GAP2:基于女性身份转变视角的自画像分析更是空白。


GAP3: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国女性群体的自拍与转换是空白。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首先,我们从社交媒体上女性自拍照的分析出发,通过多个案例进行讲解,以帮助研究主题,填补美学和视觉文化方向的空白。


其次,我们需要研究现象的本质,而基于女性身份转型的视角来分析“视觉文化层面”的自拍尚属空白。除了女性的本质对比之外,自我呈现。


第三,我们需要发展一种理论:身体美学中的大众美学、图像符号学。


第四,需要解释一个文化共享群体,并且必须在“独特的中国语境”下解释女性社交媒体所展现的文化行为。


4. 论文的目的/重要性


总之,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强调自拍的心理原因。尽管自拍文化被用作社会、时尚和数字文化的晴雨表,但对艺术、美学、视觉文化的自我表现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检验尚未进行研究。自拍的价值被低估,仅探讨了一些问题,并且没有从女性身份转变的角度对此主题进行研究。研究来自特定社会经济背景的中国女性的自拍和转变至关重要。


目的一:探索中国中青年女性的生活:在我的研究中,我尝试探索一些中国女性在社交媒体上拍摄的自拍照,从视觉角度分析这些图像。


目的2:研究中国社会自拍的本质。在女性自拍的心理分析中,我们解读女性的内在和社会层面,以反映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形象的转变。


目的三:从女性的角度解读女权主义,并从现象学和图像学的角度来进行这一现象,总结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并试图寻找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目的 4:生成有关现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例如相容性(两个现象彼此相关的程度)、等价性(两个现象彼此相似的程度)和差异性(两个现象彼此相似的程度)这两种现象是不同的)。


5.研究问题


问题 1:使用多张自拍照。中国年轻女性和中年女性的自拍视觉特征是什么?


问题二:中国女性从青年女性到中年女性的比较,能体现出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形象变化?


问题3: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照展示了中国女性如何表达自己?


问题4:比如中年女性的自拍照和年轻女性的自拍照有什么异同?


六、理论与方法


6.1 理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调查,从心理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社交媒体进行视觉分析,并在社交媒体、图像符号研究和自相关研究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


(1)图像符号化与视觉语法分析


碎片化传播的时代,就是新媒体的时代。图像因其高吸引力、信息丰富性、直观性和易于理解性而在社交媒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看图时代”已经到来。图像的重要性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可,也认识到图像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结果,图像的符号学研究变得流行。 34 罗兰·巴特将符号学引入流行文化中的图像和符号分析中。 35


研究人员Kress和van Leeuwen针对快速发展的视觉媒体和图像传播领域,开发了一套独立的视觉语法分析系统,用于各种图像的符号学解释。他们还提出了视觉语法的三个功能:构成意义、表征意义和交互意义 36 。中青年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经过美化的照片;前后镜头之间的对比可能被视为象征性线索。通过审视这些符号,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如何在自我概念中描绘“自我”。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这些美化前后的图像,解释这些符号,并利用上述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揭示有吸引力的图像与自我呈现之间的联系。


(2)自我概念


本研究使用威廉·詹姆斯提供的自我概念的结构框架,该框架指出,自我是每个人对自己是谁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主观看法。对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地位和身份的认知和认同。一个人的精神自我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其内在的主观品质,如精神状态、气质、喜好、性格、资质以及精神认知和表现的程度。为了提供一个研究框架,本研究将利用自我概念的结构范式。 37
.


6.2 方法


(1)参与式观察


这种研究方法源自社会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孤独的研究者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那里开始,并以某种方式参与——而不仅仅是观看和倾听——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参与式观察可以通过使观察者更接近研究项目并减少它们之间的空间来提供更亲密和真实的观察。


因此,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通过红皮书平台账号长时间浏览中青年女性用户发布的内容,并与笔记平台上的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了解真实的使用状况,记录这些用户群体在使用平台时构建的场景、互动、信息传播、沟通技巧等内容,获取第一手研究数据。通过收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拍照以及为其添加的标签,我们可以总结以红皮书为代表的媒体平台上的女性用户,并通过社交媒体完成自我认知的整合过程。


(2)面试


为了研究自拍行为,本文准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用数据的形式展现研究对象的具体使用行为及其中介因素。但由于本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问卷调查的材料较为复杂,很难完成。由于距离的原因,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受访者分布在中国多个城市,而笔者在马来西亚)。为了让受访者能够在更自然的对话环境中讨论自拍照以及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经历,本研究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研究参与者描述了他们的感受,回忆了采访中的自拍经历,并彻底审视了他们总体上完整的自拍行为。


该用户从红皮书中挑选了中青年女性进行观察。研究对象的条件是,使用红皮书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发布五张以上自拍照、并与其他用户互动的博主必须年满 50 岁。年轻女士们选择了20至30岁的博主,他们上传了十多张自拍照,并使用红皮书超过六个月。经过仔细分析中国女性的年龄、就业状况、展示材料等变量,最终选择了 20 名用户进行深度访谈。面试框架中有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一个人在网上自拍的次数、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以及自拍的频率都是封闭式问题的例子。封闭式问题和答案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总结女性自拍照。为了理解和还原这个群体的真实用途,根据女性用户的回答量身定制开放式问题。


(三)声明:


•“不伤害”的道德原则:


确保所获取信息的安全性,并对数据进行匿名处理,以确保参与者/对话者的隐私和安全


•伦理道德问题:


知情同意:应以个人能够理解的形式向他们提供有关研究的充分信息,并自愿决定参与研究


自决:个人有权决定自己参与研究,包括拒绝参与而不造成负面后果的权利。


匿名:研究人员应始终保护研究参与者的身份


保密性:研究人员应确保所有数据记录始终保密。


7.定界和限制(400字)


7.1 划界


不可否认的是,该研究的目标受众仅限于渴望积极参与该平台且往往同时拥有外表吸引力和一定程度的文化和经济成功的年轻至中年女性。某些群体由于自身缺乏媒体素养等因素,难以展现引人注目的自我表达,甚至对互联网感到恐惧。为了实现积极老龄化的自我期望,必须让这部分“隐藏”用户有机会“出现”在公共空间,完成其数字社交身份的“去边缘化”。


此外,时间和动态仅限于目前的一年时间范围。结果可能受到社会和审美规范演变的影响。由于手机摄影技术的进步,自拍照的质量和风格总是在不断变化,这给研究的及时性带来了压力。


7.2 限制


但由于本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问卷调查的材料较为复杂,很难完成。由于距离的原因,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受访者分布在中国多个城市,而笔者在马来西亚)。为了让受访者在更自然的对话环境中讨论自拍照以及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经历,本研究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研究参与者描述了他们的感受,回忆了采访中的自拍经历,并彻底审视了他们总体上完整的自拍行为。


首先,文化差异。鉴于国家幅员辽阔,文化起源和审美观念的地区差异会对女性自拍的风格和表达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即使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女性在自拍时的观点和熟练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偏见。


其次,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群和使用模式各不相同,这可能会导致与自拍相关的材料种类繁多。此外,研究人员可能获得的公开自拍照的范围可能会受到社交媒体隐私设置的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的全面性。


第三,女性在自拍照中表达自己的方式可能会受到社会对女性角色和职责的总体期望的影响。例如,母亲的位置可能会影响自拍照中家庭和孩子的形象。女性可能会受到社会规范和美丽期望的压力,在自拍中表现出色,这可能会损害研究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第四,个人隐私和道德问题。在进行自拍研究时,我们需要考虑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未经许可不要使用他人的自拍。研究需要通过伦理审查,以确保研究过程中受访者的意愿和隐私得到尊重。


第五,样本的选择和代表性。样本选择范围狭窄可能会扭曲研究结果,使其无法准确代表整体情况。自我选择:分享自拍照的人也可能倾向于选择自己,这可能会影响样本的呈现方式。


8.章节大纲与结论(300-400字)


大纲


一、简介


2。文献综述


3研究内容:(以下均为年轻女性和中老年女性)


31 案例研究:女性自拍中自我意识的呈现、身体与身份——女性自拍的艺术形式


311休闲自拍


312私人记录


313角色装扮


314线条艺术


32 案例研究自我认知建构——青春期少女与中老年女性视觉意象的差异


3.2.1手持第一视图


3.2.2双镜视图


3.2.3全景空间视图


3.3 面试:技术塑造:


3.3.1在滤镜中美化理想的自己


3.3.2素颜滤镜下的真实自我


3.4.社会角色认同与转变


3.4.1 自拍内容的变化


3.4.2 自拍风格的变化


3.4.3 自拍表情的变化


1 自拍的视觉表达


2.自拍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


4。结论


九、研究计划


甘特图


任务


2023 年第一季度


2023 年第二季度


2023 年第三季度


2023 年第四季度


2024 年第一季度


行进


四月

May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道德审查

x


文献综述

x


实地考察

x


档案研究

x

x

x


面试

x

x

x


整理数据

x


研究分析

x


候选人辩护

x


论文提交

x


  1. 比奥卡蒂、罗伯塔和斯特凡诺·帕西尼。 “自恋和自尊:自拍发布行为的不同动机。”令人信服的心理学5.1(2018):1437012。

    https://doi.org/10.1080/23311908.2018.1437012


  2. 宋永俊,等。 “我们为什么发布自拍照:了解发布自己照片的动机。”人格和个体差异97(2016):260-26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6.03.032


  3. Etgar、Shir 和 Yair Amichai-Hamburger。 “并非所有的自拍照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自拍动机与不同的性格特征有关。”心理学前沿 8(2017):233719。

    j k k l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7.00842


  4. 米哈伊拉、雷蒙娜和卢德米拉·布拉尼斯特。 “美容应用程序和滤镜的数字语义:大数据驱动的面部修饰、审美自我监控设备以及基于增强现实的身体增强技术。”性别研究杂志 11.2(2021):100-112。


  5. 沃霍兹卡、马雷克等人。 “用于理想化美丽表现和图像的照片修饰应用程序和沉浸式交互技术:数字社会实践、不利的外观比较以及自我呈现的感知和行为。”性别研究杂志。 (2022):128-143。


  6. 冈特、巴里.自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了什么。劳特利奇,2021。

    https://doi.org/10.4324/9781003176190


  7. Adamkolo,M.I. 和 H.Elmi-Nur。 “通过数字图像传达‘自我’:与社交网站上使用自拍相关的性别偏见和心理健康风险。”全球。媒体 J. 马来人。第 5 版(2015 年):16-36。


  8. 格里菲思,医学博士和 Jhttp Balakrishnan。 “年轻人过度自拍的心理社会影响:简要概述。”教育与健康 36.1(2018):3-6。

    https://irep.ntu.ac.uk/id/eprint/33263/1/PubSub10769_Griffiths.pdf


  9. 梅里洛托,泰娜。 “自拍中的自我——用参与社会学概念化边缘化年轻人的自拍协调。”英国社会学杂志 74 (2023): 638-656。

    https://doi.org/10.1111/1468-4446.13015


  10. 格罗根、莎拉等人。 “发布年轻成年女性的自拍照和身体形象:自拍照悖论。” 《社会社交媒体杂志》.7 (2018): 15-36。


  11. 白荣等人。 “性别、文化和年龄对自拍角度的影响:进化和社会文化过程的相互依赖。”当前心理学43.8(2024):7370-7377。

  12.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3-04869-7


    福克斯、杰西等人。 “自拍对女性自我物化、情绪、自尊以及对女性同龄人的社会攻击性的影响。”身体形象。 (2021):193-200。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20.11.011


  13. 王玉辉,等。 “年轻成年女性的自拍发布和自尊:积极反馈和身体满意度的中介模型。”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161-172。

    https://doi.org/10.1177/1359105318787624

  14. WHO.https://www.who.int/southeastasia/health-topics/adolescent-health.2024.


  15. 屠文军,曾贤伟,刘强。 “老龄化海啸来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发现。”衰老临床和实验研究(2022):1159-1163。

    https://doi.org/10.1007/s40520-021-02017-4


  16. 杨伟君、胡舒。 “变革时代的成熟:中国向成年的过渡。”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2013):149-171。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02716212468667


  17. 潘毅等.天津市中年人睡眠状况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决策树分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20):1266-1271。


  18.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1950年出版的《童年与社会》(Erikson,1950)中首次提出“中年”的概念。


  19. 雅克、埃利奥特. “死亡和中年危机。”太晚了吗?劳特利奇,2018。1-26。


  20.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老年人保障法》(1996年)第二条


  21. 老年人保护法。 (1996)。摘自http://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22.htm


  22. 姚军、陈建辉。 《基于服装需求的中国中年女性用户特征研究》。亚洲社会科学。(2023):86。http://research.manuscritpub.com/id/eprint/2745


  23. 孙、珍. “中国时尚杂志中的老年人形象:视觉组合分析。”视觉研究(2023):339-350。

    https://doi.org/10.1080/1472586X.2021.1895675


  24. 拉尔森,格雷戈里·S.,艾米·R.皮尔森。 “放置身份:作为高科技企业家职业身份工作的话语资源。”管理沟通季刊(2012):241-266。

    https://doi.org/10.1177/0893318911435319


  25. 杰克逊、托德、姜成成和陈红。 “中国/亚洲与西方大众媒体影响和中国年轻女性身体形象障碍之间的联系。”身体形象 17 (2016): 175-183。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16.03.007


  26. Chaffee,S.H.,等人。 “看我们自己: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比较。”科罗拉多州博尔德:Westview (1994)。


  27. 增田隆彦等人。 “文化和审美偏好:比较东亚人和美国人对背景的关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34(2008):1260-1275。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8320555


  28. 增田贵彦和理查德·E·尼斯贝特。 “全面参与与分析参与:比较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情境敏感性。”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2001):92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1.5.922


  29. 理查德·E·尼斯贝特和宫本尤里。 “文化的影响:整体感知与分析感知。”认知科学趋势(2005):467-473。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05.08.004


  30. 尼斯贝特,理查德·E.,等人。 “文化和思想体系:整体认知与分析认知。”心理评论(2001):29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8.2.291


  31. 罗伯茨、杰西卡和迈克尔·科利斯卡。 “比较中国微博和推特上自拍照的空间使用情况。”全球媒体与中国(2017):153-168。

    https://doi.org/10.1177/2059436417709847


  32. 德塞塔、加布里埃尔和米歇尔·普罗克塞尔。 “自拍的美学:从微信自拍到中国当代艺术和摄影中的自我表现。”网络知识:MeCCSA 研究生网络杂志(2015)。

    https://doi.org/10.31165/nk.2015.86.404


  33. 费舍尔、弗里德里希·西奥多和霍莉·A·亚纳切克。 “符号。”翻译中的艺术(2015):417-448。


  34. 布齐达,费鲁兹。 “媒体研究中的符号学分析:罗兰·巴特方法。” SOCIOINT14-社会科学与人文国际会议论文集。卷。 8. 2014 年 10 号。

    https://www.ocerints.org/Socioint14_e-publication/papers/293.pdf


  35. 克雷斯、冈瑟和西奥·范·列文。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劳特利奇,2020。

    https://doi.org/10.1177/147035720200100306


  36. 赵,山阳。 “作为主位对象的自我: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的重读。”理论与心理学(2014):199-216。

    https://doi.org/10.1177/0959354314527181


10. 参考书目清单


Adamkolo,M.I. 和 H.Elmi-Nur。 “通过数字图像传达‘自我’:与社交网站上使用自拍相关的性别偏见和心理健康风险。”全球。媒体 J. 马来人。第 5 版(2015 年):16-36。


比奥卡蒂、罗伯塔和斯特凡诺·帕西尼。 “自恋和自尊:自拍发布行为的不同动机。”令人信服的心理学5.1(2018):1437012。

https://doi.org/10.1080/23311908.2018.1437012


白荣等人。 “性别、文化和年龄对自拍角度的影响:进化和社会文化过程的相互依赖。”当前心理学43.8(2024):7370-7377。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3-04869-7


布齐达,费鲁兹。 “媒体研究中的符号学分析:罗兰·巴特方法”。 SOCIOINT14-社会科学与人文国际会议论文集。卷。 8. 2014 年 10 号。

https://www.ocerints.org/Socioint14_e-publication/papers/293.pdf


Chaffee,S.H.,等人。 “看我们自己: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比较。”科罗拉多州博尔德:Westview (1994)。


德塞塔、加布里埃尔和米歇尔·普罗克塞尔。 “自拍的美学:从微信自拍到中国当代艺术和摄影中的自我表现。”网络知识:MeCCSA 研究生网络杂志(2015)。

https://doi.org/10.31165/nk.2015.86.404


Etgar、Shir 和 Yair Amichai-Hamburger。 “并非所有的自拍照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自拍动机与不同的性格特征有关。”心理学前沿 8(2017):233719。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7.00842


福克斯、杰西等人。 “自拍对女性自我物化、情绪、自尊以及对女性同龄人的社会攻击性的影响。”身体形象。 (2021):193-200。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20.11.011


格罗根、莎拉等人。 “发布年轻成年女性的自拍照和身体形象:自拍照悖论。” 《社会社交媒体杂志》.7 (2018): 15-36。


冈特、巴里.自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了什么。劳特利奇,2021。

https://doi.org/10.4324/9781003176190


格里菲思,医学博士和 Jhttp Balakrishnan。 “年轻人过度自拍的心理社会影响:简要概述。”教育与健康 36.1(2018):3-6。

https://irep.ntu.ac.uk/id/eprint/33263/1/PubSub10769_Griffiths.pdf


杰克逊、托德、姜成成和陈红。 “中国/亚洲与西方大众媒体影响和中国年轻女性身体形象障碍之间的联系。”身体形象 17 (2016): 175-183。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16.03.007


克雷斯、冈瑟和西奥·范·列文。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劳特利奇,2020。

https://doi.org/10.1177/147035720200100306


拉尔森,格雷戈里·S.,艾米·R.皮尔森。 “放置身份:作为高科技企业家职业身份工作的话语资源。”管理沟通季刊(2012):241-266。

https://doi.org/10.1177/0893318911435319


米哈伊拉、雷蒙娜和卢德米拉·布拉尼斯特。 “美容应用程序和滤镜的数字语义:大数据驱动的面部修饰、审美自我监控设备以及基于增强现实的身体增强技术。”性别研究杂志 11.2(2021):100-112。


增田贵彦和理查德·E·尼斯贝特。 “整体参与与分析参与:比较情境敏感性


日本人和美国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2001):92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1.5.922


梅里洛托,泰娜。 “自拍中的自我——用参与社会学概念化边缘化年轻人的自拍协调。”英国社会学杂志 74 (2023): 638-656。

https://doi.org/10.1111/1468-4446.13015


增田隆彦等人。 “文化和审美偏好:比较东亚人和美国人对背景的关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34(2008):1260-1275。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8320555


理查德·E·尼斯贝特和宫本尤里。 “文化的影响:整体感知与分析感知。”认知科学趋势。(2005):467-473。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05.08.004


尼斯贝特,理查德·E.,等人。 “文化和思想体系:整体认知与分析认知。”心理评论(2001):29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8.2.291


潘毅等.天津市中年人睡眠状况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决策树分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20):1266-1271。


罗伯茨、杰西卡和迈克尔·科利斯卡。 “比较中国微博和推特上自拍照的空间使用情况。”全球媒体与中国(2017):153-168。

https://doi.org/10.1177/2059436417709847


宋永俊,等。 “我们为什么发布自拍照:了解发布自己照片的动机。”人格和个体差异97(2016):260-26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6.03.032


屠文军,曾贤伟,刘强。 “老龄化海啸来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发现。”衰老临床和实验研究。 (2022):1159-1163。

https://doi.org/10.1007/s40520-021-02017-4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于1950年在《童年与社会》中首次提出“中年”的概念。


沃霍兹卡、马雷克等人。 “用于理想化美丽表现和图像的照片修饰应用程序和沉浸式交互技术:数字社会实践、不利的外观比较以及自我呈现的感知和行为。”性别研究杂志。 (2022):128-143。


费舍尔、弗里德里希·西奥多和霍莉·A·亚纳切克。 “符号。”翻译中的艺术(2015):417-448。


王玉辉,等。 “年轻成年女性的自拍发布和自尊:积极反馈和身体满意度的中介模型。”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161-172。

https://doi.org/10.1177/1359105318787624

WHO.https://www.who.int/southeastasia/health-topics/adolescent-health.2024.


雅克、埃利奥特. “死亡和中年危机。”太晚了吗?劳特利奇,2018。1-26。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我国《老年人保护法》(1996年)第2条


老年人保护法。 (1996)。摘自http://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22.html


杨伟君、胡舒。 “变革时代的成熟:中国向成年的过渡。”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2013):149-171。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02716212468667


姚军、陈建辉。 《基于服装需求的中国中年女性用户特征研究》。亚洲社会科学。(2023):86。http://research.manuscritpub.com/id/eprint/2745


孙、珍. “中国时尚杂志中的老年人形象:视觉组合分析。”视觉研究。(2023):339-350。

https://doi.org/10.1080/1472586X.2021.1895675


赵,山阳。 “作为主位对象的自我: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的重读。”理论与心理学(2014):199-216。

https://doi.org/10.1177/0959354314527181